-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程改革的哲学思考 天义实验小学 林茂春 问题的提出 一 基于对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 二 基于对课程改革的深入思考 一 课程改革以来的客观分析 一.历程分析 前两年的轰轰烈烈,一个声音和盲目的乐观…… 两年后课程改革的热度的退减,反面和批判质疑的声音的出现…… 课程改革进入了关键期,走进了平原区。 二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 1.课程纲要和新的课程理念为这次改革提供了前卫的、新颖的纲领性的引领,纠正了传统教育的弊端,正本清源,还教育的真谛,这些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的深入,人们的认识越深刻,信念越坚定。 2.教育实践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教师的教育理念悄然发生着变化. 交往互动的教学形态初见端倪.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发生着变化. 校本课程的开发已初见成效. 5 3.课程改革的误区和问题 理念上的忽左忽右 一方面表现为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表面上看来是换了教材,使用了新课标,反映在教学行为上仍然是传统的那一套。 另一方面则表现在课堂教学表面上的虚假繁荣和形式上的浮夸。 6 教学方式的极端化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又取决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而强调教学方式的改变并不意味着把教学方式的绝对化,但是却发生了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绝对化的现象,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 4、教师角色的严重缺位 一是教师主导地位的下降和缺失. 二是学生学习活动展开时教师角色的缺失. 三是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的角色缺失. 8 5、走进了教学模式化和技术层面研究的怪圈 课程改革需要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向教育行为和实践层面上转化. 反对脱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而进行纯技术上的研究. 反对把课程改革再次模式化,程式化. 6、问题的症结和结论 没有用哲学的思想对新课程改革进行哲学的思考. 没有用哲学的原理为新课程改革进行定位. 要正确的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0 二.对新课程改革的哲学考. 一 对新课程的课程价值取向的哲学解读 1,历史上对课程价值的不同追求 *突出伦理政治的课程价值取向. 比较典型的,孔子的 “不学礼.无以立” 西方的宗教和教义教育. *适应社会生活的课程价值取向 主张课程着眼于学生适应当前和未来的生活需要,要为成人的生活做准备,其中主要是以斯宾塞为代表的以科学知识为主的的课程体系,以什么样的知识最有用作为课程的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分化出两个派别:一是社会需要说,另一个就是知识本位的课程价值观。 * 强调个人发展的价值取向 这种课程价值的取向的基本特点是注重课程的个人发展价值。如:认识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健体价值…..强调课程对学生个人发展需要的适应和促进,分化出三个派系。 (1)智力训练说:把智力训练作为课程的中心,重课程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事实;重知识的发现,轻知识的本身。 (2).人格发展说 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完善于杜威.主张生活既学习…在做中学……最后发展到儿童中心论. (3).人格和智力协调发展说:主张课程应致力于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统一的发展,从而形成丰富的个性. 2.新课程的价值取向. 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 *注重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着眼与未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强调国际意识的培养. 3.传统的课程目标与新课程目标的哲学分析 课程的价值取向的完全不同 传统的课程价值取向都是强调了人发展的某一个方面或侧面.而新课程的课程价值是追求全人的发展,人的全面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新课程的改革是一场课程思想的改革,所以课程思想和课程理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时间的工程. 4、新课程价值取向的历史源源 (1)知识与技能:吸收了斯宾塞的知识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但又是一种批判的继承.主要表现在知识和技能的建构要素不同. (2)过程与方法:批判的吸收了智力训练说和生活即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借鉴于历史上突出的伦理政治的课程价值取向,也是一种扬弃. 二对新课程改革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