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19 章 慎重面對地球環境變遷19-1 對聖嬰現象的因應19-2 大氣臭氧層的問題與因應19-3全球暖化的影響與因應19-4酸雨的影響與因應 19-5避免地球環境變遷災害的擴大 現代人若還不知找出因應地球環境變遷的策略,未來人類的前景可能如中國西域上的古國樓蘭,逃不過由繁華而衰滅的命運。聖嬰現象 聖嬰現象是指每年 12 月會發生為期將近 1 個月,赤道東太平洋海水異常增溫的情形。目前每隔 2 至 7 年,就會有聖嬰現象。聖嬰發生時,赤道太平洋上的東風減弱,使溫度較高的西太平洋海水向東流,取代了東太平洋原先從深海向上湧升的低溫、富含營養鹽的海水,間接使得南美洲 祕魯的漁獲量減少,原先雨量低的陸地也因海水溫度上升、蒸發量大,降雨量大幅增加;西太平洋則是海水溫度下降,蒸發量降低而導致乾旱。聖嬰現象的因應 1997 年發生 20 世紀最後一次、也是該世紀威力最強的聖嬰現象。東南亞國家因缺乏預測經驗,未加以留意,結果森林大火造成霾害,不只土地無法耕種、糧食短缺,連空氣與生態都被破壞。美國因事前發出預警,加州居民做好修繕住屋、道路的工作,將聖嬰帶來的豪雨災害減到最小。 若能事先預測聖嬰的發生與威力,就可計畫預防策略,即使災害發生還是可以將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雖然目前還沒有成熟、完善的聖嬰現象預報技術,還是要了解聖嬰現象的本質,知道當它發生時會對各個地區造成什麼影響,進而找出因應、甚至是逆向操作的方法。 「燒芭(火耕)」 印尼傳統的農業類型是以放火燒山的方式取得耕地,並靠雨季來滅火。1997 年的聖嬰年,印尼農民同樣以為大雨會澆熄大火,沒想到因為乾旱,森林大火一發不可收拾,造成嚴重霾害。 因應聖嬰現象的成功案例1987 年的聖嬰,造成巴西當年雨量只有正常年雨量平均值的 70 % ,穀物產量大約只有 10 萬公噸。1992 年再次發現有聖嬰現象即將發生的跡象,巴西政府建議農民改種耐旱的作物,結果當年的雨量雖只有正常年的 78 %,穀物產量卻達到 50 萬公噸以上 。南極臭氧洞變化趨勢 1979 年,科學家首次發現南極上空的臭氧含量降低,形成「南極臭氧洞」。之後南極臭氧洞一直在惡化,直到 2002 年似乎略有好轉;但 2003、2005 年卻又惡化到最嚴重的程度(缺 1995 年資料)。臭氧洞的影響與成因臭氧含量降低使地表的生物過度曝晒於陽光中的紫外線,增加人體皮膚病變與白內障的罹患率、降低人類與動物的免疫力、影響植物生長、殺死海洋浮游生物,也降低海洋中的光合作用及大氣二氧化碳的吸收,間接造成地球暖化。科學家從破壞臭氧的機制中做了許多研究,結果指出氟氯碳化物、海龍、四氯化碳等化學物質,是分解破壞臭氧的主要元兇。氟氯碳化物常用於製作人類生活中的冷媒、發泡劑及灌入香水、髮膠、刮鬍泡等的瓶罐中的推進劑。 噴罐早期的噴罐,以氟氯碳化物作為推進氣體,按下噴罐上的按鈕時,內容液會隨著氣體噴射出來。目前都改以不會破壞臭氧層的物質來代替。維也納公約人類無法回填臭氧到大氣中,因此以國際合作的方法減少破壞臭氧物質的生產與排放。1974 年聯合國環境規畫署成立「臭氧層問題委員會」,經過多年的協調,在1985 年通過維也納公約。公約全名為「維也納保護臭氧層公約」,於 1988 年 9 月22 日生效,協調國際社會進行臭氧層本身,以及破壞臭氧層物質的相關研究,對於各種破壞臭氧層的產經活動,應避免或採取任何應對措施,並訂定適當且能具體實施之對策。 蒙特婁公約 1989 年 1 月 1 日起生效,內容包含具體管制對象及措施,是為了保護臭氧層,管制國際間臭氧層破壞物質的使用,並逐年禁用破壞臭氧層物質。各簽約國在 2000 年時,需減少氟氯碳化物的排放量達1987 年排放量的一半。公約管制物質的項目和時程已經多次修改,目前管制的項目包括全氟氯碳化合物(CFCS)、非全氟氯碳化合物(HCFCS)、非全氟溴碳化合物(HBFCS)、三氯乙烷及溴甲烷等。 臭氧洞後續氟氯碳化物極為穩定、不容易分解,在大氣中存在的時間很長,數十年前排出的氟氯碳化物,至今仍可繼續破壞臭氧。全球相關研究團隊指出,只要氟氯碳化物的製造與排放能管制得當,大氣中的臭氧層可望在 2050 年恢復正常。蒙特婁公約的簽署與強制執行,已有效抑制氟氯碳化物質的製造與排放,成為國際間聯手解決環境惡化的最佳案例。全球暖化溫室效應增強是造成全球暖化的原因之一。主要是由大氣中的雲阻擋自地表向外太空散逸的熱;或由大氣的溫室氣體吸收自地表向太空輻射的紅外線長波輻射所造成。 全球暖化的研究重心,是以人為因素導致某些溫室氣體增加,對增溫造成的影響與因應為主,而二氧化碳則是所有溫室氣體中最受關注的。西元 1000 ~ 2000 年的大氣溫室氣體含量西元 1880 ~ 2004 年的全球氣溫及二氧化碳變化趨勢工業革命前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