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中秋咏月诗词三首.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十四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苏教版 ·七年级上册学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诗文,培养欣赏古诗词和现代诗歌的能力。(重点) 2.体会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难点) 3.体会诗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重点)新课导入 中秋佳节是中国合家团聚的日子,那是不是全中国的人都能在这一天与家人团聚呢?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 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诗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词。文体知识 诗 是中国古代文艺文字的总称。汉代以后《诗》则专指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由此而专指于散文相对的韵文形式。题材繁多,一般分为古体诗和新体诗,如四言、五言、七言、五律、七律、乐府、趣味诗等。诗的创作一般要求押韵,对仗和符合起、承、转、合的基本要求。 词 是宋代的文学主流。唐及五代时,已出现词这一形式,但词的成熟与发展在宋代。词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调,可以演唱。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为“倚声”。宋词又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长短句等称谓。因曲调节拍的不同,又区分为令、引、近、慢等。令或称小令,慢词也作长调。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宋代许多学者文人喜好填词作曲,对推动词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字词学习◆生难字树栖鸦( ) 宫阙( )琼楼( )低绮户( )婵娟( )qīqiónɡquèchánqǐ◆多音字( )乘车( )千乘之国( )露马脚( )露水chénɡlòu乘露shènɡlù整体感知十五夜望月[唐]王 建作者名片 王建(约767—约830),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代诗人。其诗语言通俗明晰,凝炼精悍。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著有《王司马集》等。背景链接 《十五夜望月》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鸦雀。即庭中,庭院中。课文解读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秋天的露水。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诗意】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怎样理解“无声”的含义? “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诗人运用联想,使全诗意境更显悠远,更耐人寻味。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都。在,到。【诗意】 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了谁家? 思考:“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中“落”换成“在”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似的。如果换成“在”字,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深入探究《十五夜望月》这首诗是怎样来抒写离愁别绪的? 本诗运用丰富的想象、凝练的语言,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气氛,把读者带入一种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用“地白”形象地写出了月光似秋霜铺地,使人感觉到清冷,由湿润的桂花联想到广寒宫的凄清,渲染了离愁别绪。地白鸦雀冷露桂花结构梳理写景借月思人十五夜望月望月秋思抒情艺术特色1.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本诗用“中庭地白”“树栖鸦”的典型景物渲染出了中秋月夜的澄清、凄冷,诗人思乡望乡之情自然地融入景物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2.语言形象,想象丰富。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里,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雀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进入睡乡。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是全篇的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望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味。水调歌头[宋]苏 轼作者名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同居“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成就都很高。其词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表现为题材新、形式新、风格新,具有豪壮、雄浑的风格,使宋代词风发生了很大变化。著《东坡七集》等。背景链接 《水调歌头》写于丙辰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遂作此词。苏轼的弟弟苏辙。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课文解读小序:交代了作这首词的背景,领起全篇。 丙

文档评论(0)

zhilia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