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五中华健康管理论坛曹.pptx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主要内容;第一部分 认识中医; 二、中医学如何防病治病? 根据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生命信息把握疾病动态变化,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收集人体外在信息,通过综合、分析、判断人体的整体状态(证候),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体现了以人为本、早期干预的个体化诊疗模式 ;三、中医学的特征 科学--防病治病的理论与实践 人文--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道德伦理观 (医学的目的和医生医德医术至高追求) 艺术--四诊合参、理法方药统一与辨证论治 为主的个体化??疗模式 --“医者意也”--逻辑思维与悟性思维的综合应用--辩证逻辑为主的诊断思维模式 ; 四、中医学与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的宝贵医学财富,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和人文精神,是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中医学根植于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医学形成、发展的土壤 (二)中医学许多理念受《周易》影响,逐步融入儒、释、道文化思想,吸收自然科学成果,形成人文与生命科学相结合的知识体系 ; (三)中医文化来源于中国哲学思想,是一种生命文化,是有关生命与疾病的认知文化 (四)中医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防病治病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 ;2020/1/17;第二部分 中医养生;二、如何认识健康 (一)WHO(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概念 1984年WHO《宪章》提出健康概念: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状态。” 1990年WHO在健康定义的阐述中又提出道德健康的概念 健康人具备四个条件: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与道德;(二)中医对健康的认识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散耗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三、影响健康与寿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992年WHO宣布,影响个人健康与寿命诸多因素: 60%取决于自体康复因素 15%取决于遗传因素 10%取决于社会环境因素 8%取决于医疗因素 7%取决于气候因素 可见人体内部蕴含着强大的自我康复能力,即中医学强调的“正气”。; 四、中医养生与治疗的优势 (一)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与实践经验 (二)中医“治未病”理念与实践体现了养生防病、早期干预的优势 (三)中医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有效干预 (四)几千年医疗实践证实中医药对维护健康与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传染性疾病以及疑难性疾病等具有良好疗效。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 五、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天人相应,顺乎自然 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护养调摄,实现人与天地 阴阳的协调平衡。 “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延缓衰老的理论基础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人体适应四时阴阳变化规律的体现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五脏相应 ; (二)动静结合,协调平衡 静:精神上清静。心静-气清-神凝-心定 动:形体上运动和劳动。心神宜静,形体宜动 动静结合,保持协调平衡,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倡导“动静结合”的养生保健方式 ; (三)身心合一,形神共养 形:即形体、躯体。 神:广义指一切生命活动,狭义指人体的精神、情志活动。 人之三宝 “精”、“气”、“神”,中医重视形神整体调摄,提倡形神共养,达到形体健壮而精神充沛 “形神统一”的健身方法是养生保健的最佳模式 如太极拳、八段锦等,这种形体和意念的有机 结合能够使人体达到“形与神俱”的养生目的 调情志,安脏腑 五脏与情志相应--心主喜、肺主(悲)忧、脾主思、肝主怒、肾主(惊)恐 调畅情志有利于脏腑功能协调、气血运行正常 ; (四)仁者寿,重养德 道德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 《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五)调整阴阳气血,达到脏腑平衡 药膳食疗、中药、推拿、针灸等,具有调整阴阳脏腑气血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延缓衰老等作用;第三部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