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文学思潮与运动.pptVIP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文学思潮与运动.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 胡适   胡适提倡白话文,是因为白话文的形式适合于新思想、新文学的内容。他是要使白话文成为正宗的文学。他说“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 新诗派主要追求内容的真实,即抛弃传统诗歌游戏消遣的成分,主张“我手写吾口”.强调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要求诗作要有一种对读者心灵的冲击力.    杂感(五首选一) 大块凿混沌,浑浑旋大圜; 隶首不能算,知有几万年。 羲轩造书契,今始岁五千; 以我视后人,若居三代先。 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纸研; 六经字所无,不敢入诗篇。 古人弃糟粕,见之口流涎; 沿习甘剽盗,妄造丛罪愆。 黄土同抟人,今古何愚贤; 即今忽已古,断自何代前? 明窗敞流离,高炉蓺香烟; 左陈端溪砚,右列薛涛笺; 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 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 五千年后人,惊觅古斓斑。 新诗派的诗人以学识经历入诗,重见闻而轻形式,强调“古人未有”,基于“耳目所历”表现出一种以我为主以事为本的创作态度.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已明显感受到抒情主体已发生了变化. 但诗界革命把目标限制在“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上”,未能对传统格律和语法进行任何变革,这样,他们就始终限制在传统诗歌的范围内. 1、具体地说,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有一个重要的“蓄势”阶段。早在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有志之士就开始探索振兴中华的道路。1895年戊戌变法前后,资产阶级 文学改良运动达到高潮:谭嗣同、夏曾佑、黄遵宪首先提倡“诗界革命”(我手写我口),维新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倡导了“小说界革命”,还提出了与“新民说”相适应的“新文体”,他本人也积极参与政治小说的创作,大大促进了中国文学的革新。与此同时,晚清有识之士也开始倡导白话文的写作,力求使政治宣传、思想鼓动进入平民大众之中。此外,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的翻译也十分引人瞩目。严复、林纾大量译介了西方科学、哲学、文学著作,为近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现代众多文学家、思想家都受到他们的翻译作品的影响。) 蓄势: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白话文倡导 、翻译文学兴盛; 2、文学革命的发生还有重要的前提。 辛亥革命后的社会转型。这其中包括四个方面:新兴社会力量的出现;新式文化教育的出现;职业作家的出现;虽然混乱但相对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见教材第4页最后一段) 在这样的情况下,新文化运动开始了。而文学革命正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学革命开始的重要标志与事件: 1.《新青年》(第一卷原名《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一九一五年九月创刊于上海。《新青年》一开始就高举反对封建文化的旗帜。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希望。这些主张虽还不够鲜明,但实际上包含了后来所提出的“民主”和“科学”两方面的要求,是号召思想革新的宣言。《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2.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之“八事”,为: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 3. 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三大主义”。 陈独秀 胡适 双簧戏的两演员: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王静轩) 4.《新青年》“双簧戏”的演出。(教材第8页) 5.《新青年》友军:陈独秀、李大钊《每周评论》、傅斯年、罗家伦《新潮》。 李大钊与每周评论 傅斯年 6.文学革命初期的论争: △与封建守旧派的斗争 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展开,遭到守旧派人物的咒骂和抵抗。一九一九年初,北京大学内流言四起,对《新青年》百般诬蔑恐吓。三月,刘师培、黄侃等人创办《国故》月刊,以所谓“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为宗旨,反对新文化。嗣后,自称“拚我残年极力卫道”的林纾,写了《致察鹤卿太史书》、《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攻击新派人物“覆孔孟,铲伦常”,对白话文大加嘲讽。他还在上海《新申报》上发表文言小说《荆生》、《妖梦》,影射诋毁新文学倡导者,希望有“伟丈夫”出来禁压新文化运动。 对此,新文化阵营坚决给以反击。《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针对种种流言,猛烈地抨击旧人物,正式提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的口号,表示“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

文档评论(0)

153****016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