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龙岩市武平一中高三(上)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解析版.pdf

2018-2019学年福建省龙岩市武平一中高三(上)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解析版.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8-2019学年福建省龙岩市武平一中高三 (上)第三次月考语 文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 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 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 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 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 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 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 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 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 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 《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 《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 最深情的则非杜甫 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 举为 “君子”,意为 “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 “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 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 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 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 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 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 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 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 B. 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 荣誉。 C. 文中引用《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 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 朱熹认为 “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 “磊磊落落” 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 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 未曾缺席。 C.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D. 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 比的盛世唐朝。 B. 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更应该 做好“爱国”的本分,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 C. 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 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D. 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hinaei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