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财富课浅谈商业模式.doc

  1. 1、本文档共9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 NUMPAGES 当前文档修改密码:8362839   24堂财宝课——陈志武与女儿谈商业模式   作者:陈志武   第一部分   陈志武的“私塾”教案   熊晓鸽   和志武认识的时刻并不长,却是一见如故——记得是在哈佛商学院的一个研讨会上,身处美国,乍闻乡音,由异域见老乡的亲切感而萌生的信任和坦诚,在几番你来我往且多半是在饭桌边进行的探讨和交流之后,迅速升华成一种相见恨晚的知交情谊。于经商之道,我是半路出家,尽管在投资界摸爬滚打近二十年,积攒了许多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实战经验,却经常觉得难以“以理服人”,让国外的同行透彻地理解风险投资界的“中国特色”,从而明了我们这群当初的“外行”何以曲径通幽,最终奇迹般地“猴子称大王”,在这片风险投资的“不毛之地”小有建树。志武是地道的学院派,却能恰到好处地灵活运用美国那套经济学原理,诠释中国种种光怪陆离而又光芒明亮的经济现象,从一堆乱麻中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地抽出其理论依据,也让我大开眼界,更让我常常笑着感叹: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本书。因此恳请志武将他读到的、或者他自己刚刚写完的好文章发电邮给我,让我这没时刻读书的人,也能一目十行地概览当今经济学界的潮流与风向。   在世界经济动荡不安的今天,我们每天都会听到来自经济学界的不同的声音。从这些迥异的声音中,依稀可辨他们不同的背景:服务于政府部门的经济学家们多少都有为其政党政策辩护之嫌;来自金融机构的首席分析家们更是殚心竭智不遗余力地为其公司和客户摇旗呐喊;唯有少数来自学院的学者们,尽管也难免学派学术之争,但至少保持了相对的利益超脱与立场中立——只要我们保持兼听则明的警醒,便往往能从他们严谨治学的研究成果中大获教益。这也是什么缘故我如此珍惜与志武这种亦师亦友的情谊,也始终将志武的文章和着作视为了解经济学界风云变幻的最直接可靠的信息源。   然而,《24堂财宝课:陈志武与女儿谈商业模式》在志武的着作中是如此与众不同。它不是一本研究高深莫测的金融数理模型的鸿篇巨制,甚至也不是一本循规蹈矩的经济学普及读物。这是一位世界知名学府的金融学教授为他12岁的小女儿度身定制并因材施教的“私塾”教案,是一位满怀爱心的父亲,与一个对以后充满野心、雄心与好奇心的女孩的平等对话和智慧交流。仿佛一对醉心于探宝游戏的父女,父亲循循善诱,女儿孜孜以求,他们在人们熟悉的富豪名企中查找成功的人格特质和商业模式,从小女孩热衷的糖果店漫谈到“好钞票”和“坏钞票”这类严肃的商业道德命题,又从令人闻之色变的金融危机追溯犹太人钞票袋永不枯竭的奇妙和现代金融制度的必要与必定……看似取材随意,却又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润物无声。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陈大教授,既要费尽心机,教导女儿识水性、辨风向、观渔汛的差不多常识和技巧,又不得不小心翼翼,以免让商海的险恶乃至某些时刻的丑恶挫伤了青年那跃跃欲试生气勃勃的求知欲与上进心,用心良苦,却并不语重心长,许多话题也只是点到为止,举重若轻。   难得志武本着“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爱,将这本写给爱女的着作公开出版。我以为,这的确是一本值得父母与儿女一起阅读的开智启蒙的经济学读物。   (作者为IDG全球常务副总裁,着名风险投资家)   爱国教授可贵的企图心   徐小平   我一直是陈志武教授忠实的粉丝。他和女儿有关商业模式、商业思维的对话,在《创富志》专栏和他的博客上连载时,我是他沉默而欢乐的读者。陈教授人在耶鲁,但他对中国经济、金融和商业的各种评论文章,写得特不精辟有味,是我获得思想火花的火种之一。现在他把与女儿的这些对话整理出版,使我们能够读到一本角度独特、观念新颖的趣味读物,关于我们建设现代商业文明、普及商业文化、传播商业意识特不有价值。   我在1996年加盟新东方之前,曾经于1994年回国创业一年,结果大败而归。回头看,失败的缘故专门多,但全然的一条,确实是自己“缺乏商业意识、不明白商业模式”。而那个缺乏,不是我一个人的事,事实上是一代人的情况。在“文化大革命”和打算经济时代成长起来的我们,差不多上都缺乏商业意识和商业思维。尽管在经济建设大潮中,人人都意识到了挣钞票的重要性,却发觉要创业致富,还得补上一课。欲望的释放是一夜之间的情况,但商业文明的建设却需要长久的工夫。时代对经济建设、商业成功的渴望和呼唤,与社会在商业意识上的薄弱甚至扭曲、个人对商业文化的陌生乃至盲目形成鲜亮的对比,是当代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痛苦的根源之一。人们只会感受到经济受挫之后的切肤之痛,但专门少能意识到无法获得商业成功背后的商业思维和文化的匮乏。   因此,我在阅读陈教授父女共同完成的这本对话集时,一边读,一边感叹,甚至有些艳羡他的女儿陈笛——中国人这方面的文化太薄弱、教育太落后,这是专门多人奋斗失败、生活郁闷的全然缘故。我明白陈教授在写下书中的文

文档评论(0)

爱华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