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籍制度 .ppt

  1.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书信或公文于缄封后在绳结处加上封泥,钤以发信人之印,叫作封印。 《通雅》:古以泥封检而印之曰斗检封。 《周礼·司市》注:玺节章如今斗检封矣。《疏》曰:案汉法,斗检封其形方,上有封检,其内有书。则周时印章上书其物,识事而已。《说文》:检,书署也。徐曰:书函之盖也,三刻其上,绳缄之,然后填泥,题书而印之。 简牍制度的影响 分篇 篇名书写格式。策的最前面还有两根空白简,叫“赘简”,用以在背面题写书名、篇名,然后卷成一束。这就是书卷最初的形式。 界栏 内容(“脱简”、“错简”) 居延汉简 三、卷轴制度 帛书 约春秋末年或战国初年出现了书写在缣帛上的书。一般是写完一篇文章后裁截成一段,然后从尾至首卷成一束,称“一卷”;缣帛的表面画有或织有黑色或红色的界行,即后世纸书中“乌丝栏”、“朱丝栏”的渊源所自。 帛书老子 四、纸的发明和使用 不过发明造纸肯定不是一个人的功劳,早于蔡伦一百多年的西汉,就有了丝絮制成的纸,所以现在都认为蔡伦是造纸术的改进者。 纸比竹木简以及帛书都要轻便,而且原料来源广泛,制作简单,工本低廉,所以一经发明,便很快流行起来。东汉末年便出现了工艺较高的“左伯纸”。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质量和产量都大幅度提高,到东晋末年,桓玄下令“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唐徐坚《初学记》卷二一引《桓玄伪事》),从而确立了纸作为主要书写工具的地位。 五、 纸书装帧形式的演变 1、卷轴装 纸书出现以后,最初采用的装帧形式是和帛书相同的卷轴装,不但最初的手写书如此,就是宋以前的早期刻本,特别是佛经,也都是卷轴装,即它盛行于汉魏六朝至隋唐五代。 纸书写完,由尾向首卷起,就成了最简单的卷轴装,敦煌遗书几万件,都属此类。 2、旋风装 《唐写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的装帧形态,采用的是一种特殊的式样: 它有卷轴装的“卷”,即长幅底纸,字迹全写在单片纸叶上,且除首页是单面书写外,其余均系双面书写;将首页无字的一面全幅粘贴在卷子起首的右端,其余各页将每纸右边无字边幅部分紧贴着首页,鳞次相错地裱糊在底纸上;然后,跟卷轴装方向相反,从首向尾,而不是从尾向首,卷起,便成一卷轴;需要打开阅读时,首页以外各页都可以正反翻阅。 由于这种装帧形式,书页鳞次相接,且能随意翻转,故又被很形象地称为“龙鳞装”、“旋风叶子”。它的外观与卷轴装相仿佛,只是卷藏方向相反,但内部却是单张页子,其实是缩短了卷子,扩大了容量,部分解决了卷轴过长翻检不便的矛盾,故可以称得上是卷轴装向册叶装过渡的一种形式上改进的探索尝试。“旋风装”出现的时间应当是八世纪中叶。 3、经折装 经折装,又名折子装,是唐代后期出现的对当时流行的卷轴装加以改造而成的一种新型装帧形式。说起来很筒单,就是将长幅纸卷,按照一定的宽度连续左右折叠成为一厚叠,然后在首尾各加贴一张厚纸作封皮,这就是简易的经折装。 4、梵夹装 梵夹装是古印度佛经原有的装帧形式,经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齐成一叠,在前后各夹一块木板,然后穿孔结绳而成。由于是两板相夹,又是梵文书写,故称为梵夹装。 5、蝴蝶装 蝴蝶装,简称蝶装。 在唐末五代时已经出现,盛行于宋代、元代,是严格意义上的册叶装的最初形式。 装订方式:将印好的书叶有字的一面沿版心向里折,排叠之后,在版心背部涂上特制的浆糊逐叶粘连,然后用一整张厚纸裹住前后粘住书脊。其特点是版心向内,其余三边均留有空白,不致损污内部文字, 即《明史·艺文志》所谓“秘阁书籍皆宋元所遗,无不精美,装用倒折,四周向外,虫鼠不能损”,“揭之若蝴蝶翼然”(《书林清话》卷一《书之称本》) 中国古代书籍制 度 钱存训《书于竹帛》:中国文字记录的丰富、延续和普遍性是世界文化史上所独具的特色,没有其他民族或国家的文献可以相比。中国古代典籍在质和量方面的发展,更显示出古代中国在文化传播和学术研究上的辉煌成就。这些成就乃是中国文化的基石。因此要了解中国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承传的过程,主要便得从这些古代文字记录的遗产中去探索。换言之,要了解中国古代典籍的制作、保存、传播和散佚的流绪,更需要从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背景中去研讨。 一、古代的三种“书”: 作为文字的“书”(writing) 《墨子·兼爱》:子墨子曰:“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说文》:“著于竹帛谓之书。”卷三下《聿部》:“書,箸也,从聿者声。”“聿,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 奚椿年《中国书源流》:文字与记载文字的材料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一种不同于文字和材料的事物,则不论所记内容是什么,记的字数有多少,记下后起什么作用,都可以称为书。 甲骨的书? 青铜的书? 毛公鼎 石头的书? 熹平石经 正始石经 开成石经 清石经 钱存训《书与竹帛》:古代文字之刻于甲骨、金

文档评论(0)

189****08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