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目标揭示 1.识记梁启超的相关文学常识,识记言、照、曰等文言词语。 2.反复诵读,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理解词语及句子的含义和作用。(重点) 3.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议论层次,理解文章的主旨。(难点) 4.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激发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字形识记 怯懦 珊瑚 陨石 震惶 鹰隼 发硎 瘠牛 潴 冤业 地履 哉 附识 澌亡 苟且 僧 翘足而待 矞矞皇皇 一词多义 足 文题解说 “少年中国说”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相当于现代的议论文,而“少年中国”则是“说”的对象。将中国称为“少年中国”,是以少年象征国家的蓬勃繁荣,表明国家如少年般充满朝气,可以不断发展进步,拥有光明的未来。 问题引导下再学习 1 听录音,诵读课文。 2.课文分析 思考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第三段首先明确少年之责任,从老年人、少年人活在世上的时间长短等直接点明少年人对建设未来中国的重要作用。 从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等方面,竭力强调国家命运直接系在少年人身上。 句子内容的排列,从小到大,从部分到整体,步步发展,并且合理运用反复、排比的修辞手法,是文章气势磅礴。 比喻 “红日初升” 象征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 课堂小结 全文把封建社会古老的中国和理想的少年中国做了鲜明的对比,热情歌颂了少年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批评了消极保守因循守旧的思想,鼓励人们要发奋图强,创建出光辉的未来中国,表现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并对中国未来满怀希望。 * 可翘足而待也 不足为外人道也 吾一瓶一钵足矣 (脚) (值得) (足够) 故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桓侯故使人问之 (因此) (特意) 于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介词,比) (介词,在) 写作背景 “百日维新”失败后,梁启超逃往日本,创办了《清议报》,大力介绍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建专制。《少年中国说》就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此文影响颇大,被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的代表作。全文共十段,约三千字。课文节选的是其开头两段和最后一段。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树起批驳的靶子,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第2段)用老年人和少年人的不同性格和处事态度来比拟国家之强弱。 第三部分(第3段)指出造成今日老大中国是老朽者的罪过,号召和激励我中国少年为创建少年中国而奋斗,热烈讴歌少年中国的光辉未来。 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老年人 少年人 思既往 思将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留恋 希望 保守 进取 永旧 日新 已经者 未经者 照例 破格 多忧虑 好行乐 灰心 怯懦 苟且 灭世界 盛气 豪壮 冒险 造世界 常厌事 无可为者 夕照 瘠牛 常喜事 无不可为者 朝阳 乳虎 对比、比喻 歌颂少年人敢于破格,改造世界和勇于作为的精神。 结论: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思考:1.从哪些方面来强调国家命运全在少年人身上的?2.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河出伏流”象征少年中国发展前途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