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9—2020 辫第一^B=M—姻萄吾:
【本试题分第I卷 (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2分)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情志是中国古代诗学范畴的概念,是诗歌的内在本质要素。史传文学的志体现在以一字
寓褒 的春秋笔法中,在叙事中蕴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情表现为史官在书写历
史时发愤著史,融入 自己的心灵感悟,饱含深情。用诗学范畴的“情志”来研究史传文学,有
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
先秦时期,史官掌管祭祀、占 卜、记事、典册等一系列国家大事。这些人知识渊博、地
位崇高,不仅担负记录历史的责任,还要向君王谏言、献策,有时还会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
中。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是分不开的,他们同其他臣子一样肩负励精图治的使命。
这也就是史官要在史传中表现“志的原因。
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因为他们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还是历史的参与者。孔子慨叹:
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史记•孔子世家》)如果是秉笔直书,只是客观
记录历史,孔子何以想到后世 “罪”他?深层原因还是他在《春秋》中融入了自己信奉的价值观
念和伦理道德标准。这种价值观念并不是作者个人狭隘的主观取向,而是认识历史的一种参
照系统。
史传在对事件和人物做点评时,往往会追加一个点评的主体。这样就将历史事件和人物
品评区分开来,不会混为一体,不至于影响史实的客观真实性。对事件的看法借 “君子仲尼”
等之口表达,实质上是借他人之口抒心中所想。这样的叙事技巧,既保持了历史的客观真实
性,凸显了史学家的公正,也在字里行间暗含了作为一个当局者的态度——史官并不是看客,
而是切身为国家兴衰存亡忧心忡忡的正义保卫者。
钱钟书言“史蕴诗心,史传亦是史官的心灵史。这一点在司马迁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尽
管一直秉持据事直书的信念,但在司马迁看来,史传不仅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也是对现
实的态度,是体现价值观的一种途径。他以诗性叙述,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示了历
史强大的生命力。例如《史记•刺客列传》中饱含深情地刻画了刺客这样一类人物,曹沫、专
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一个个有血有肉、肝胆相照,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士为知己
者死”的价值观、人生观。
历史记录的本质是对人类文明痕迹的捕捉,史官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要与历史人物进行心
灵的对话,他的使命就是饱含着深情把已经逝去的人物写出生命,把已经发生的事件写得生
动,最终呈现出鲜活的人物、鲜活的历史,让跳动的生命气息绵延不绝。
史传作者的“情不同于抒情诗人的情诗人多聚焦于一时一刻的客观世界和主观意志;
史官有更加广阔的胸襟,不仅关注当代,也关注过去的人和事,在动态的社会和人生中表情
达意。诗歌的情是静中显情;史传的情是动中传情。诗歌字里行间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史传
则是表面上有意避之,实则处处传情。
(摘编自魏玮《史传文学的“情志》)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史书中都蕴含着“情志”:在叙事中蕴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写史书时融入
史官的心灵感悟。
B. 史传往往借某个主体对事件和人物进行点评,这样就区分了历史事件和人物品评,而
不至于影响史实的客观真实性。
C. 司马迁认为,史传不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而是对现实的态度,是体现价值观的一
种途径,他践行了自己的理念。
D. 史传作者的“情”与抒情诗人的“情”不同,诗歌字里行间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史传则是
有意避开情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把属于古诗学概念的“情志”引入史学研究中,目的是深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
B, 文章主体部分从记史言志和作史缘情两个角度进行阐述,后一角度与诗学进行了对比。
C, 文章引用《史记》中孔子的言论,论证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是历史的参与者的观
点。
D. 文章列举 《史记》中的刺客这一类性格鲜明的人物,论述司马迁秉笔直书的治史观念。
3根. 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山东省威海市、资阳市2017届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2套).pdf
- 山东省威海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数学(理)试卷含解析.pdf
- 山东省威海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卷含解析.pdf
- 山东省威海市威海一中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第四次(3月)诊断考试试卷(含解析).pdf
- 山东省威海市中考生物模拟试卷(四).pdf
- 山东省潍坊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卷含解析.pdf
- 山东省潍坊市2019年中考三轮模拟卷物理考试试题(七)(解析版).pdf
- 山东省潍坊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2月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pdf
- 山东省潍坊市教科院高考语文模拟试卷.pdf
- 山东省潍坊市中考生物WAT模拟试卷(二).pdf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