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原则案例.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学原则案例 教师举例分析、集体分析;学生人人提供案例,集体共同分析讨论。 实例 1:上《鱼》一课时,教师事先在水盆里放了一条活鲫鱼,让学生仔 细观察鱼的形状,鱼的表面、背鳍、胸鳍、尾鳍。然后,问学生各种鳍 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一下给问住了。这时,教师用剪刀把鱼的尾鳍剪掉, 结果学生发现鱼在水中无法监禁了;他又把胸鳍及腹鳍剪掉,结果鱼体 在水里失去平衡;再把背鳍剪掉,鱼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水里喘气。通 过观察,学生明白了各种鳍的作用。(吕衣敏等,小石瞳小学改进自然教 学,山东教育,1982(2))(直) 实例 2:上《植物的叶》一课,重点讲叶的光合作用,这是使学生认识 自然界相互关系的好内容。教师在教学中除了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绿叶 在太阳光照射下有制造养料(淀粉)的作用外,主要讲了:⑴光合作用 需要绿叶、阳光、水、二氧化碳,缺一不可;⑵光合作用要吸收二氧化 碳和水,制造有机养料,呼出氧气;⑶有机养料和氧气是人和动物所需 要的;⑷人和动物在新陈代谢时呼出二氧化碳,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了 原料;⑸植物和动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太阳。学生从知识中认识到植物与 动物之间,动、植物与空气、水、太阳(即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是非常密切的,从而认识到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教师在讲 解过程中虽然没有提出“辩证唯物主义”这个概念,但却较好地对学生 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育。(朱兴伟,常识课中的辩证唯物主义 教学,浙江教育(小学版),1982(1))(科思) 实例 3:有位教师讲《阿 Q 正传》,一上课便崇敬地说:“在本世纪二 十年代初,中国文坛出了一篇震动社会的小说。这篇小说还在报刊连载时, 就使那些正人君子,豪绅官吏惊恐万分,以为小说写的是他们自己,纷 纷要求追求作者。小说很快被翻译介绍到各国成为世界名著。”学生听了, 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一下便调动起来了。(黄治中,“新课导入”的几种方 法,陕西教育,1981(1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 实例 4:一位教师讲《祝福》时,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饶有兴趣的思考 题:“祥林嫂是怎样死的?”这个问题在学生看来似乎是没有疑问的。 有的回答:“是冻死的”,有的回答:“是饿死的”,也有的说:“祥林 嫂是穷死的。”教师紧接着问:“既然祥林嫂是冻死、饿死的那么为什么 1 它死前要我回答人死后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能不能 见面呢?”当学生谈了自己的看法后,教师接着又提出一个更为深刻的 问题:“我回答了祥林嫂的问话后,为什么心里很觉得不安,为什么又 想到自己的答话怕对她有些危险?这些描述心理活动的话,跟祥林嫂的 死哟什么关系?”经过教师启发,学生发现了新问题,思维处于积极活 跃的状态。教师便因势利导,指导学生仔细钻研课文。经过一番热烈争 论,有的学生居然提出了祥林嫂是“自杀”而死的这个新的看法,并且 举出课文中的原话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教师在学生发表见解后,进一 步阐述了作者写祥林嫂的“死”所包含的深刻意义。(陆冰扬,启发学生 积极思维,浙江教育(中学版),1981(6))(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 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启) 实例 5:我教《沙漠里的船》一课时,一个名叫颜江武的学生提出了 自己的疑问:“书上说,骆驼的嗅觉灵敏,不论什么地方有水,它都能 找到,我看有些不科学。水是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是既然没有气 味,那骆驼怎能嗅得到呢?”我肯定了这个问题提得好,并鼓励大家谈 出自己的看法。不一会儿,一个同学满哟把握地说:“有水的地方空气 湿润一点,无水的地方空气干燥一些。如果骆驼的鼻子感到舒服,就知 道哪儿有水。”有的说:“空气湿润和干燥,骆驼的鼻子很灵敏,可以凭 感觉判别出来。”后来,颜江武同学的《骆驼“嗅”不到水源》发表在 《小学生科普报》上,引起了一些小读者的兴趣。(傅道春,情境教育学,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启) 实例 6:学生在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之前,接触到的除法运算的商都 比被除数小,于是他们几乎都认为这是定律了。当学到除数是纯小数的 除法时,许多学生就对尚比被除数还大表示难以理解。……这次讲完例 题后,当学生又提出这个问题时,教师不像以往那样急于回答,而是请 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如果有 12 个馒头,每人吃了 3 个,能够分给几个人吃?每人吃两个 呢?吃 1 个呢?吃半个呢?教师将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来: 12/3=4(人) 12/2=6(人) 12/1=12(人) 2 12/0.5=24(人) 当教师写出最后一道除式后,学生恍然大悟,点头称是。 他们信服地说:“难怪,如果一个人没吃上一个,当然吃的人数会 比馒头的总数要多。”折实,我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例题,并联系生活 实际中的事例进行分析,对比,最后总结出规律:当除数大于 1 时,尚 比被除数小;当除数

文档评论(0)

damoyiha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