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册---笔记.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绪 论 明代文学呈现波浪形态势,大致可分成 2 个阶段: 一 .前期作为元文学馀波和明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可视为中古文学最后阶段; 二 .嘉靖 (1522~ 1566)后,文学变革迅猛异常,步入近古新时代。 (一)明中叶到鸦片战争是近 古期第一段。 (二)元明际社会动荡, 形成人心思治、 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一批精神上较解放且富时代 使命感的文人,文学作品尚酣畅雄健的阳刚之美,浸透忧患意识,如《三国志通俗演义》 、 《水游传》;南戏中兴和宋濂、刘基、高启等诗文作家。 (三)明初经济复苏,士人忧患意识消蚀;思想文化专制和特务统治,平添不安全感,知识 分子转而欣赏平稳和谐、雍容典雅美:小说、戏曲创作受限, “台阁体”诗歌和讴歌富贵、 道德、神仙的戏剧泛滥,文学倾向贵族化、御用化而滑入低谷。 (四)明中叶,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统治集团腐朽、思想控制松动、王阳明心学 流行,嘉靖后文学复苏: 1.文学创作随接受对象下层化、市民化而更加面向现实,创作主体精神高扬,突出个性和人 欲的表露。 2.叙事文学全面成熟,向近代化变革: (1)《三国志通俗演义》 、《水浒传》、《西游记》、《金 瓶梅词话》问世; (2 )戏曲:从《宝剑记》 、《浣纱记》、《鸣凤记》等三大传奇问世,传奇 定型和昆腔改革,到汤显祖写“临川四梦” ,戏曲创作推向继元杂剧后的又一高峰; (3 )诗文:继前七子在弘治年间( 1488~ 1505)以“复古”开展文学革新运动后,相继出 现唐家派、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等。 (4 )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白话短篇小说繁荣, (5)“挂枝儿”、“山歌”等民间文 学的流行和整理。 3. 明末天启、崇祯( 1621~ 1644)间,国事多艰、经世实学思潮抬头,向理性回归,重新强 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开启清文学思潮的转变。 三 . 明中期后,文学向世俗化、个性化、趣味化流动。 第一节 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 一.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新读者群形成。 二 .新内容与新形象:市民 生活、市民情趣、市民形象。 (一)诗文对表现商人的兴趣; 小说和戏曲中,广泛表现市井生活,塑造众多商人和作坊主 形象,并流露出同情、理解和赞美,透出对世俗物质利益关注的价值取向。 (二)艺术趣 味趋向世俗化,基本特点: 1.题材重日常琐事,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娱目。 2. 明中后期,文 坛大力宣扬“寄意于时俗” (欣欣子《金瓶梅词话序》 ),从“耳目之内,日用起居” (《拍案 惊奇序》)中极摹“世情” ,欣赏“最浅最俚亦最真” (《挂技儿?别部》 )的语言,提倡文章之 用即在于 “供人爱玩”(郑超宗 《媚幽阁文娱自序》 )“足资谈笑”(天许斋 《古今小说题辞》)。 三 .文学创作商品化。 第二节 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 一. 明初:特务统治;力倡程朱理学,实行八股取士。 二 .明中后期思想文化活跃的重要契机 —王学兴起: (一)弘治、正德间,思想家王守仁继胡居仁、陈献章、湛若水等后,进一步发展宋陆九渊 “心学”,认为 “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心外无理, 心外无事, 心外无物” (《传习录》)。 提出“我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 。 (二)“良知”,“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 (《文录?书朱 守乾卷》)。 (三)主张知行合一;对以往“圣贤至理”都用“我的灵明”加以检验: “夫学贵得之心, 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

文档评论(0)

lh2468l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