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家风的内涵与发展.pdf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苏家风的内涵及发展 孙开中 严格来说,三苏是唐朝移民在眉山的后代。苏洵《族谱后录上篇》交 代得十分清楚: “其子孙遂家于赵郡, 其后至唐武后之世, 有味道者。 味道, 圣历( 698-699)初为凤阁侍郎,以贬为眉州刺史,迁为益州长史,未行而 卒。有子一人不能归,遂家焉。自是眉始有苏氏。 ”到宋真宗大中祥符雨季 年( 1009)苏洵出生,日渐平民化和土著化的苏氏已扎根眉山土地三百余 年了。 三百余年间,苏氏在眉山的业态和生态,按苏轼自己的说法为“余本 田家(见《东坡题跋》卷五)和“世农” (见)《题渊明诗二则》)。其曾祖 父苏杲( g?o)”“最好善,事父母极于孝,与兄弟笃与爱,与朋友笃与信, 乡闾之人,无亲疏皆敬爱之 ,, ” (见苏洵《族谱后录下篇》)。由此可见, 苏轼曾祖父苏杲本是当地一位非常讲究儒家孝、悌、信等道德观念的农民, 他老实本分,乐于助人,不图虚名和回报,更不贪图意外非分之财,在当 地很受人尊敬。 考察三苏的家风,由于角度不同,侧重点不一样,可谓仁者见仁,智 者见智。笔者认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植根于农耕文明的家训家风, 始终围绕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条主线而发展和升沉起落。 考察一个家庭的家风,既看代表人物的历史,更看现实的表现和社会反响, 以及对后人和后世的影响。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颜民家训》和成书于明 末清初之际的《朱子家训》 ,可作为家风家训著作的代表。 1 三苏的家训家风不同的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特色,但它又是一个 相对统一的整体,相互融合贯通映衬和支撑。这就决定了三苏家训家风的 丰富性和闪光点。兹分述如下: 一、家行仁孝 早在至和二年( 1055)九月之前,三苏父子尚未赴京城参加科考和荐 举,苏洵在眉山完成的《苏氏族谱》时族谱的功用说得非常明白: “鸣呼! 观吾之谱者,孝弟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 ”几百年间,苏氏先辈和子孙,无 论男女老思,都严格奉行了孝悌( t ì,同“弟”)之道,这种宝贵的文化传 统是尚处于民平阶层的苏氏家族的立身之本,应予充分肯定和传扬。 关于苏洵本人的作用,后来苏轼在他著名的诗作《异鹊并序》中高声 赞美道: “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 ”很显然,在家庭生活中,苏洵是身 体力行,说话管用的,他倡导“仁孝” ,创立了苏氏族谱,以《苏氏族谱亭 记》的文字里看出, 他还主持过眉山苏氏宗族的祭祀活动。 苏轼的诗作 《异 鹊并序》,客观上展现了三苏家风的内容和出奇的效果。 “仁”的思想和学 说本是孔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孔子认为 “仁”就是 “爱人”,他强调: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见《论语 ·学而第一》)孝于宗族长辈,就 是忠于国家朝廷。苏洵提倡“仁孝”使苏氏子弟(包括作者苏轼) ,由爱人 而延及爱物,主动饲鸟护鸟,获得鸟的信任而依恋不止,诗中苏轼委婉表 示,有无爱心,是为官者作“循吏”或“酷吏”的分界线。 孔子认为,实毯子孝,也就是“为政” ,实现了仁的基本要求。苏洵一 生行事,时时处处讲究和坚持“仁孝” ,让苏氏大家族都重要伦,讲道德, 亲密合谐。从苏家的父子、兄弟、夫妇、宗族、邻里关系中,可以清楚地 2 领略到这一点。有必要指出的是, “仁孝”正是宗王朝提倡的主流意识,皇 帝赵祯便自名“仁宗” ,苏轼兄弟当年参加科考的题目就是《刑赏忠厚之至 论》。忠厚,实为仁厚。三苏“仁孝”的家风与朝廷宣扬的仁爱、仁政等观 念

文档评论(0)

lh2468l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