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使用规范标准使用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脉冲式冲管 -涡流、湍流 不间断的冲管 -层流 √ 脉冲式冲管法的冲刷作用 × * 正压封管技术 正压封管 推药速度大于拔针速度! 边快速推液体边拔针 * 健 康 教 育 注意保护使用留置针的肢体,不输液时,也尽量避免肢体下垂姿势,以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堵塞导管 穿刺部位减少活动,防压、防水 如穿刺部位有不适疼痛感及时告知护士 如敷贴卷边或污染及时告知护士更换 * (三)停液拔管 揭开胶布和无菌透明敷贴(o?或180?撕贴膜法) 关闭调节器 置无菌输液贴于穿刺点上,轻压拔针,重按2个进针点至无出血 检查导管的完整性。 * 静脉输液拔针时的出血点 * 防止皮下瘀血的技巧 按压的拇指 针头进皮肤点 针头进静脉点 拔针时纵向按压进皮肤点和进静脉点 * 静脉输液发展史 1 静脉留置针概述 2 3 4 常见操作并发症 留置针输液方法 * 四、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 1 静脉炎 3 渗出/组织 坏死 2 导管 堵塞 * (一)静脉炎 置管血管上方见一条红线,局部发红、肿胀、热感、疼痛,严重时有脓液流出或伴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 -- 静脉炎分类 静 脉 炎 拔针后 血栓性 机械性 化学性 细菌性 * -- 静脉炎原因 原因 置管时间过长 高浓度药物及 溶液的刺激 感染所致 无菌操作不严 * -- 护 理 (1)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应密切观察穿刺部位及静脉走行方向有无红肿、热感,在敷贴表面沿导管走向触摸。 (2)停止在病变侧肢体输液,并抬高、制动患肢,严禁按摩患处。 (3)局部每天2次用50%硫酸镁溶液湿热敷或95%乙醇湿敷。 (4)必要时遵医嘱予下列措施 每天一次超短波理疗 如意金黄散兑清茶水、仙人掌局部外敷等中药治疗 喜辽妥外敷 * 1.封管不当 2.置管静脉内压力增高 3.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 原 因 1.必须采用脉冲、正压封管,必要时使用正压无针连接式留置针 2.健康教育到位,自护良好;下肢一般不留置导管;置管肢体不量血压、不用止血带 3.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彻底冲洗导管,多瓶先输营养液 预 防 导 管 堵 塞 (二)导管堵塞 * (二)导管堵塞 临床表现 溶液不滴或滴速过慢 处理 拔除留置针,换管、换部位重新置管 严禁以注射器用力推注以“冲通”导管 防止肺动脉栓塞! * 原因 固定不良,过度活动 导管滑出血管至皮下 预防 护士正确置管、妥善固定;避免在关节部位和在不完整的皮肤上置管 正确评估患者凝血功能,酌情选择封管液 适当安置患者,充分健康教育 (三)渗出、组织坏死 药物刺激性 如高渗药物有甘露醇、脂肪乳剂、高渗葡萄糖、10%葡萄糖酸钙;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等;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化疗药物及克林霉素、红霉素、磷霉素等部分抗生素) 穿刺点溢液 * (三)渗出、组织坏死 临床表现 轻者局部肿胀、疼痛,重者局部组织坏死 * 处理(护理) 回抽药液(尽量减少在组织内的药液) 停止输液 换管、换部位重新置管,肿胀局部用硫酸镁或土豆片湿敷20min/次,qid (三)渗出、组织坏死 * 并发症 可以通过医护人员的努力而得到改善 * * 谢 谢!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批评指导! 让我们共同进步 * 临床静脉留置针的规范使用 * 目 录 静脉输液发展史 1 静脉留置针概述 2 3 4 常见操作并发症 留置针输液方法 * 17世纪 ----- 静脉内治疗实践的开始。 一.静脉输液发展史 * 静脉输液发展史 1628年,英国医生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认识到血液的运输作用,从而奠定了静脉输液的基础。 1656年,英国医生克里斯朵夫和罗伯特用羽毛管针头,把药物注入狗的静脉,为历史上首例注入血流的行为。 1662年,德国一名叫约翰的医师,首次将药物注入人体,但由于感染病人未被救活。 * 静脉输液发展史 19世纪 ----- 静脉内治疗发展较快的一个阶段。 * 静脉输液发展史 1832欧洲的一次瘟疫流行,苏格兰医生托马斯成功将盐类物质输入人体,成功奠定静脉输液治疗 模式。 * 19世纪后半叶,静脉输液安全得到保证。 英国医生李斯特创立了无菌的理论和方法 法国巴斯德借助显微镜发现微生物感染。 佛洛伦斯发现热源。 20世纪初,研制出更安全的静脉注射液体。 -葡萄糖,生理盐水,碳水化合物,钾,钠 静脉输液发展史 * 静脉输液发展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精选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