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年陆续又有一些少量的西周甲骨文的发现:①1991年,河北省邢台市南小汪遗址有西周有字卜骨出土。[1]②北京市房山县镇江营西周燕文化遗址于80年代末曾出土一块西周卜骨(T0226⑥:1),为牛肩胛骨的上部,残长13、残宽9厘米左右。③“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的重要发现:1996年,在H108中出土了三片带字卜骨,其中一片上刻有“成周”二字。“成周”文献上有明确记载,是西周成王时在洛阳营建的东都,它的出土,证明H108为代表的过去定为琉璃河燕都遗址最早期的一类遗存,其年代不早于成王,从而为确定成王的年代找到了一个定点。) 由于有了这些新的发现,我们现在已经不能在“甲骨文”跟“殷墟甲骨文”这两个名称之间划等号了。不过从数量对比上看,殷墟之外所出的甲骨文是微不足道的,我国已发现的古代甲骨文的主体仍然是殷墟甲骨文。 B、金文 指铸或刻在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先秦多以“金”称铜,跟后世多以“金”称黄金不同。 古代铜器铭文的搜集和研究,早在宋代就已开始。一千年来陆续发现的有铭文的古铜器为数颇多,属于先秦时代的就有万件以上。 商代前期铜器上,铭文极为少见,而且一般只有一两个字。到了商代后期,有铭文的铜器逐渐增多,不过铭文的内容多数仍然很简单,多数只有一到五六个字。主要记作器之名(多不用私名而用族名)和所纪年的先人的称号(如父乙、且乙等)。在商代后期较晚的阶段,出现了一些篇幅较长的铭文,但已发现的最长铭文也不过有40余字。 西周是铜器铭文的全盛时代。这一时期的铜器铭文不但数量多,而且篇幅也往往比较长。在西周铜器上,篇幅百字以上的铭文颇为习见,二三百字以上的也不乏其例。比较突出的,如西周前期的大盂鼎有291字,西周后期的毛公鼎有498字。春秋时代也有长篇铭文,如宋代发现的齐灵公大臣叔弓(或释“叔夷”)作的镈,铭文493字。同人所作的编钟,由7个组成,全文长达501个字。但长篇铭文已不如西周时多见。从已发现铜器的铭文内容看,西周铜器铭文大多数为周王朝贵族、臣僚所作,春秋铜器几乎都属于各诸侯国。研究西周、春秋时代的文字,金文是最重要的资料。 进入战国以后,铜器铭文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西周到战国早期,铜器铭文中习见的内容变化不大,主要是器主叙述作器原有以及祝愿子孙保有器物等类的话。1978年在湖北随县(现改随州市)的战国初年的曾侯乙墓,发现好几套有铭的编钟。铭文字数近2800字,内容几乎全是讲音律的。这是先秦金文中的一个特例。大约从战国中期开始,传统形式的铭文已经变得少见,“物勒工名”式的铭文则大量出现。这类铭文字数一般不多,所记的主要是作器年分、主管作器的官吏和作器工人的名字等。兵器铭文在这类铭文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旧式的长篇铭文在战国中期以后仍未绝迹。70年代在河北平山县发现了前4世纪末期的中山王墓。墓中出土的铁足铜鼎铭文长达469字,铜方壶铭文长达450字。 春秋以前,铜器铭文几乎都是铸在器物上的。战国中期以后,则往往是在器物制成后用刀刻出来的,兵器等物上的铭文还往往刻得很草率。 秦汉时代的铜器铭文,除了度量衡铜器上的铭文情况比较特殊外,大多数是物勒工名式的和标明器物主人或使用地点的简短铭文。前者如秦孝公18年(前344年)所作的商鞅量(商鞅方升)。秦代的诏版也很有名。这其中刻的草率的,是研究隶书形成的重要资料。 魏晋以后的铜器铭文一般就不大受研究这重视了。 C.石刻文字 先秦的石刻文字往往见于戈、磬等器物上,非器物的刻石为数不多,其中最著名的是石鼓文。石鼓文刻在十个石碣上,原来立在秦国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县南面的三畤原上,唐代初年始见于记载。这十个石碣每个高70余至80余厘米不等,形状似高脚馒头。因为它们有些像鼓,一般就称之为石鼓。石鼓曾经经过几次迁移。现在收藏在故宫博物馆内。石鼓各石上都刻有一篇六七十字或七八十字的四言诗。原来共有700余字,由于石的表面不断剥蚀,残脱的字已达一大半。关于石鼓的时代,历来有很多争论。由于石鼓有些字的写法跟《说文》所收的、相传为西周宣王时代的文字“籀文”相似,过去很多人把它看作周宣王时的东西。根据最新的研究,石鼓文是春秋晚期偏早的秦国文字。现存最早的石鼓文拓本是宋代的,当时的石鼓就已经有不少残泐[lè]?之处了。 石鼓文之外,比较重要的先秦石刻文字,还有北宋发现的秦王诅楚王的告神之文,即所谓诅楚文。当时大概每告一神即刻一石,埋在祀神之处。北宋时发现了三块这样的刻石,每块刻有三百余字,除神名各异外,文字基本相同。由于原石早已丢失,现在只能看到摹刻本。多数学者认为诅楚文是秦惠文王诅楚怀王之文,其时代属于战国中晚期之交。至于具体的年代似以惠文王后元13年(前312年)的说法为比较合理。 秦统一后,始皇巡行天下,在峄(yi)山、泰山、琅琊台、之罘(也作芝罘fú)、碣石、会(kuài)稽等地刻石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