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陕西礼泉袁家村
礼泉县烟霞镇的袁家村,离西安有一个半小时的路程。全村60余户300余人,500亩地,上世纪70年代是陕西省先进模范村之一。袁家村是个移民村,全村60户人有九个姓。当时有句顺口溜:点灯没油,耕地没牛,干活选不出头。12年换了35任队长,越换越穷越烂,不仅村里没积累,还欠了上万元的债。1970年郭裕禄出任袁家村第36任队长,领着全村村民改土造田,苦干实干,连续9年实现了面貌的全面改变。
1979年改革开放,郭裕禄积极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在搞好农业的同时,实践工业富村的战略,先后办起了砖瓦窑、石灰窑、水泥厂、水泥预制厂、硅铁厂、建筑公司、汽车运输队等多个企业,外引内联,滚动发展,积极在西安等地开发旅游项目和石油运输产业,村集体发展壮大得很快,1993年,袁家村成立了农工贸为一体的集团型企业——袁家农工商联合总公司,下辖12个子公司。当时在全国都有点名气,华国锋、李瑞环等都到过村里,“袁家村”村名也是时任国家领导人华国锋写的。(网友:秋林夜雨)
门票:免费
华国锋题写的村名
此后,“袁家村”似乎从人们的视野里慢慢地淡出,而这两年突然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时,却有了一个新的头衔:关中印象体验地—袁家村。
据现任村长郭俊武介绍,袁家村从2006年开始实施农家乐项目,派骨干和村民到山西、云南、成都去考察,2007年10月1日正式营业。刚开始搞,村民都不愿意,只好拿出鼓励政策:凡是搞农家乐的村民,村上给予前五户各50%的补助,于是,从不到10户,到现在的30多户,发展速度非常快,从开办农家乐至今,最好的一家纯利润达到了10万元,现在村民想办农家乐,那可要排队申请呢。
现在村里一班人的发展观念是:环保、生态、绿色,大力开发无烟工业——旅游业,创建民俗、民风体验一条街,集中展示关中农村自明清以来的农村生活的演变。他们斥资1500万元打造了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再现了原汁原味的关中民俗风情。
所谓“关中印象体验地”,其实就是一个袖珍“关中风情园”。一条青砖灰瓦的仿古街道,突出关中民间生活形态和传统特色作坊:油坊、布坊、醋坊、茶坊、面坊、辣子坊、豆腐坊、醪糟坊、药坊……一字排开。注重关中生活文化,营造关中风情的“体验”氛围:摇一摇那古井的辘轳,推一把磨面的磨盘,拉一下茶炉旁的风箱……一下子就打开“上一代人”尘封的记忆,而“下一代人”则增添了对厚重的关中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
仿古一条街
逛累了,古街里找个酒吧、饮料店歇歇。饿了,和古街平行的农家小院一条街,农家饭菜,水果、茶水款待,麻将、扑克、卡拉OK应有尽有。回家时,各种作坊里自制的酸奶、油炒辣面儿、醪糟、香醋、豆腐……随便捎点什么,到家继续回味关中的老味道。
从仿古街可看到平行的农家小院一条街
“关中风情园”牌坊前的栓马桩
“关中风情园”牌坊前的栓马桩和下马石
青砖白墙老牌坊——袁家村康庄,破旧的牌坊昭示着历史的久远。
青砖白墙老牌坊——袁家村康庄,破旧的牌坊昭示着历史的久远。
青砖白墙老牌坊——袁家村康庄,破旧的牌坊昭示着历史的久远。
?
从牌坊的门洞可看到一条仿古街延伸至远处
各种传统作坊排在街道两旁
各种传统作坊排在街道两旁
?
各种传统作坊排在街道两旁
各种传统作坊排在街道两旁
?
牌坊的背面
?
牌坊背面墙上的狮子戏绣球砖雕
关中人居住的窑洞
?
村子的广场上有个戏台,村里的宣传队和县剧团经常为游客献上纯正的秦腔折子戏。
穿过袁家村牌坊,两边是秦风古韵的建筑群落,缓步走在这小街上,酒香、油香、豆腐香、辣子香袅然漫入你的鼻腔,每户人家门口挂着“酒”、“面”、“油”、“布”等字样的招幌。
本以为是应景之物,但挨户进去看看,每户都传递着关中古老的生活故事,每户都能带给游客不同的传统手工技艺体验:布匹是如何织成的?酒是如何酿成的?醋和油以及浓香的陕西油泼辣子又是如何精心加工的?在淳朴的袁家村,你都能够亲眼目睹和亲自尝试,难怪袁家村起名叫“关中印象体验地”。
五福堂面坊,可以体验传统磨面的工艺流程。
?
德瑞恒油坊,可以看到古老笨拙的榨油工具,可压榨的菜油却纯正浓郁。
?
五味斋醋坊,酿成的香醋在不断地滴出,而陈醋的酸味令人神怡。
永泰和布坊,摇摇纺车,穿穿梭子。噢,粗布就是这样织成的!
?
?
人气最大的要数辣子坊“天一阁”。油泼辣子一道菜,这可是关中十大怪之一。
?
油泼辣子的制作是很有讲究的,选好的红辣子要干透,再用油炒,然后碾碎,食用时,最好添加些磨碎的芝麻、花生、花椒、生蒜,用热油泼透。
所有来到这里的游人,都可以在“天一阁”随意地品尝著名小吃——油泼辣子夹锅盔。
而“天一阁”作坊旁的场地上,蒙了眼睛的黄牛、毛驴卖力地拉着碾子,红艳艳的辣子面就这样现场加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