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38 补肺通络汤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武维屏治慢性咳嗽常用四法
关键词:慢性咳嗽 常用四法
慢性咳嗽指以咳嗽为唯一症状或主要症状,时间≥8周,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者,称为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简称慢性咳嗽。西医常见病种有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EB)、咳嗽变应性(过敏性)哮喘(CVA)、胃食管反流性咳嗽(CTERC)、鼻后滴漏综合征(PNDS)以及变应性(过敏性)咳嗽等。武维屏教授特别强调在临床治疗中要考虑西医的诊断,更要重视中医的临证思维,辨证论治才能取得最好的疗效。从病机出发,经常从风、从痰。从气、从虚进行论治,现将常用四法总结如下:
从风论治、肝肺同调、祛风为要
风有外风、内风之别,外风始受于肺,内风始生于肝,二者皆可导致咳嗽,外风为六淫之首,善行而数变,为阳邪主动主升,好犯高位,肺为娇脏,位于上焦,外合皮毛,司呼吸,以鼻咽与外界相通,肺卫不固之人,外风易乘虚而入,荡击肺金,风动气逆,肺失宣降,咳嗽乃作;内风始生于肝,因肝为风脏,五行属木,体阴而用阳,若肝胆蕴热或肝郁日久,可化火生风,此为实风;若因肝肾阴血亏虚,肝体失养,致阴不涵阳,风阳内动,此为虚风。内风既生,无论虚实,上扰犯肺,摇钟而鸣,即可致咳嗽发生。由于肝肺生理相关,病理相连,肺卫不固与肝肾阴虚阳亢常相兼互见,且天人之气相应,此即日本丹波元坚《杂病广要》所言:“人之为风,有外感之风,亦有内生之风,而天人之气,恒相感召,真邪之动,往往相因,故无论贼风邪气从外来者,必先有肝风为之内应……”。因此,外风袭肺易引动内风上煽,而内风上摇又易招致外风入侵,终致内外风相合为患。其外风所致者,多见于肺气不足,卫外不固之人,如面白不华,四末常凉,多恶风寒,咳嗽多伴鼻咽作痒或发紧、喷嚏流涕或恶寒发热等邪犯肺卫皮毛之先兆症状,继则咳嗽少痰,胸憋满闷,遇异味烟尘即作,或阵作连绵,或速发速止,或反复不断。内风所致者,多见于阴虚或气阴两虚之体,发前多以情志刺激为诱因,或加重与月经、谈话、活动有关,以呛咳、咽干或干疼、胸憋为主症,伴胸胁胀满,舌红少苔,脉弦或细弦。内外风相合者,上述两类证候相兼。治疗当肝肺并调,祛风为要,以内风为主者,当祛内风,可有:①柔肝熄风,②平肝熄风,③虫类搜剔之别。若拟柔肝熄风,宣肃肺气,常选用过敏煎加减; 兼枢机不利,多合入小柴胡汤或四逆散; 若外风引动者,多合用辛温、辛凉解表药以祛外风;若外寒内热者,多合入麻杏石甘汤; 若肝肺有热,可合入泻白散; 若风阳内动, 可加平肝清热化痰熄风药如钩藤,白勺,黄芩,天麻等;若急躁易怒,咽痒难忍,久治不愈,可用虫类搜剔及平肝镇肝之品,如地龙、僵蚕、蝉衣、全蝎、钩藤、石决明等药。以外风为主者,解表祛风宣降肺气为要,多用止嗽散,风寒明显可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加减;风热可用桑菊饮;有音哑等化燥伤津之象,偏热可合桑杏汤;偏凉可合杏苏散;寒包火仍可用麻杏石甘汤化裁。
从痰论治、脾肺同理、运化为本
刘河间名言:“咳嗽者治痰为先”。中医藏象学说强调“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浊阻肺是咳嗽的主要病因病机之一。痰有寒热之别,病因于寒或素体阳虚,肺失宣化通调,脾失运化转输,肾失温化开阖,人体水液代谢失常,气化不利,津从寒化,则为寒痰;病因于热或素体热盛,或阴虚火旺,煎熬津液,即为热痰。痰浊既生,壅阻于肺,致肺失宣降,即发咳嗽。痰白或泡沫,易于咳出,遇寒而发是为寒痰,寒痰内蕴兼感风寒或外寒内饮之咳,证见恶寒无汗,苔白腻或水滑,脉弦。痰热内盛,复感外寒,为寒包火之咳,证见口渴苔黄,恶寒身热,脉弦滑。兼肝郁气滞者为气郁痰阻咳,证见两胁胀疼,咽中如有异物,苔薄腻,脉弦,兼瘀血阻络或痰瘀互阻咳,证见唇甲青紫,舌暗,脉涩,治疗:(1)清化热痰,药如:瓜蒌、贝母、胆星、竹沥,方如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等;(2)温化寒痰,药如陈皮、南星、半夏,方如二陈汤、苓桂术甘汤等,夹气郁者,合四逆散,有血瘀者,合当归芍药散,痰阻之咳嗽必当脾肺同治,理肺健脾化痰多同用,以脾运得健,痰浊得化,咳嗽得止为目的。
三、从气论治、肺肝胃同治、和降为先
气之病机以气郁、气逆为主,“逆者不降也,郁者,滞而不通也。”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皆可致郁,六淫外感,邪犯于肺,肺失宣肃则肺气郁滞,七情内伤,肝失条达,则肝气郁滞,气逆主要指肝、肺、胃之气上逆,多为气郁之甚而成,或为热盛、恼怒所生,或肝木侮土,肝胃失和,气之郁滞逆乱,肺失肃降,咳嗽而发,气郁进一步能化火生风,酿瘀生痰,使变证百出。内经云“百病皆生于气”,若以气郁气逆为主要病机之咳,痰浊不甚,舌苔不腻,但肝胃气逆则舌苔多腻,痰多质粘,咳则呕恶,肝肺气逆,则咳呛胸胁胀满,痰或多或少不定,“气有余便是火”,应理气降气降火并用,前述刘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