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城方舟——印象之“和而不同.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罗城印象之“和而不同” 作者:江云霞 四川成都 遥远的西方曾有过诺亚方舟,她使善良的人免受洪水之害,拯救了万物生灵。在东方的巴蜀大地上,也有这样一艘船,却寄托了万物生灵对水的期盼。这便是有“云中一把梭”之称的罗城古镇。 古镇整齐而古朴的街道像一艘大船,故被称为“船形街”。房檐的青瓦勾勒出船的轮廓,街道组成了船身,中部的戏台仿佛是船楼,灵官庙右侧的过街楼犹如船舵。俯瞰之下,俨然一艘乘风破浪的大船。徜徉其间,可以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船形街”的两侧是长排旧瓦屋,其主体是木质结构,都有数百年的历史。旧瓦屋所构成的“凉厅子”在数百年来给罗城人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在这里,人们可以月下对饮,畅谈古今历史;在这里,人们可以伴着微风品茗,躲避着夏日的酷暑;在这里,人们可以拿着“话匣子”,听着小曲儿,享受农闲的时光;在这里,人们还可以将各家的吃食拿出来,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一言以蔽之,这里有罗城人的欢乐,罗城人的雅致,还有罗城人那份无法割舍的对家乡的依恋。 走进罗城,倾听老人们讲述罗城的历史,方知罗城建城已近五百年,历经明、清两朝,及至近代,最终带着她的古老的身躯走进了现代。遥想罗城始见之初,明帝不知体恤百姓,加派“三饷”的牒文一张接着一张,加之官吏及富户兼并土地,致使巴蜀大地,民变迭起,百姓倒悬。农民军与官军的多年拉锯,使巴蜀之地为之疲敝,多少文化毁于兵燹,多少文明付之一炬。巴蜀之地,就如《圣经·创世纪》中描述的那样,大地为之败坏,洪水为之肆虐。当此之时,罗城就如是大动荡中的一方净土,她给了人们以避祸的世外桃源。她“船形”的布局,正好与《圣经·创世纪》中的“诺亚方舟”相似。这让人无不感叹中西方文化的通灵与契合。这是横跨东西方的共鸣,也是跨越千年的共鸣! 在这份时空穿梭的共鸣面前,亦有万事万物“和而不同”的体现。人们将罗城建城“船形”,并非如《圣经·创世纪》所述的那样,为了躲避滔滔的洪水。而是寄托了巴蜀人民对水的期盼。想我中华,泱泱五千载,黄河、长江似母亲般养育了我们,她们早已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中华民族将水比作女子,比作母亲,比作丰收与快乐的源泉。她已经成为中华精神的一部分,跨越千年而无法磨灭。因此才会有古代的祭天求雨,才会有少数民族将泼水作为节日的传统。对水的依恋与否,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和而不同”,相同的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而不同的,是人们对事物不同的情感与寄托。 这就是罗城,既体现着东西方文明的共鸣,亦有着中华文明的依托与凭借。那艘大船,时而乘风波浪,昂首前进,展现搏击自然的伟力;时而风平浪静,舒缓而行,体现波澜不惊的胸襟。她体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与融合,她有着我们说的那份契合,那点共鸣,以及那些不一样的情怀……

文档评论(0)

qiuzhimin201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