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孤独者》看鲁迅小说的中道视角.docVIP

从《孤独者》看鲁迅小说的中道视角.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孤独者》看鲁迅小说的中庸视角新闻与传播学院 卢茜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小说《孤独者》中叙述主体的中庸视角,说明鲁迅小说在面对革命时并非非褒即贬的复杂性,力图阐释小说在流露出对革命的同情之外,还有对革命细节的质疑。作者认为小说复调中不完全肯定革命的某一声部反映出鲁迅本身性格中倾向于极端之间的某种平衡观,一种敢于怀疑的精神,以及时时陷于怀疑的痛苦。 关键词:鲁迅小说;中庸;鲁迅杂文。 一、区别于黑白杂文的多重声部 鲁迅写杂文,虽然有时笔意曲折,但文字背后对当权者的憎与恶总如脱手可掷的投枪一样直利;对革命者,则无论劝导、歌咏或悲叹,都是前赴后继的青年阵队之后革命立场坚定的助威者姿态;对中西文化的取舍,也是大胆定论,激赏与批判兼有,有时甚至不惜过度贬抑,用保守者的折中换来一点革命的进步。形式影响内容,就情绪种类而言,杂文的容量不如小说。如果说杂文的情感是黑白分明的,那么鲁迅小说的情感,就以许多深浅不一的灰色组成,在百态人生的复调之中,来自庸凡者、革命者、堕落者、复仇者、顽固者的不同声部互相诘问,争执的喧嚣背后,有呐喊者的彷徨。 在这众多声部之中,“我”的出现尤可玩味。不同于《狂人日记》中“我”这个纯粹的记录者的角色,不同于《孔乙己》中“我”以一个爱热闹的温酒小童看待受封建毒害的穷书生的视角,不同于《祝福》中“我”以进步青年的身份心存悲悯、假意平静地回忆祥林嫂的过程,《孤独者》中的“我”戏份更重,以更平等地身份出现在主角魏连殳面前。这个“我”并没有表现出很进步,但着实有着异于小说中其他人物趋炎附势地吃人的面貌;这个“我”绝不落后,却又对魏连殳的革命性情与复仇堕落并不甚理解;“我”乐于拜访潦倒的魏连殳,却又决不是魏的同道或知音,“我”殷勤探望,却常常提出与魏相悖的意见。“我”也许是接受过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但肯定与激进的革命党大异其趣,可能是平头百姓,但有着略高于封建社会老百姓平均水准的觉悟。“我”的出现,否定了社会非进步则落后、非革命即反革命的概念,说明当时的中国并非只由坏的政府、愚昧的百姓、叛降权贵的虚伪文人和进步的革命青年组成,还有一些徘徊于其间的可能略有倾向的中立者,而这些处在中间状态的人,因为没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和政治倾向,既不必歌颂也无所谓抨击,所以容易被革命文学创作者忽视。然而鲁迅偏偏拾取了一个中间人的视角——“申飞”,让读者有机会从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了解孤独的革命者的人生际遇。 二、三分之一个鲁迅的叩访 如果《孤独者》以第一人称写魏连殳从遗世独立到攀附权贵的蜕变,从为革命而奋斗到因革命而复仇的历程,主角内心情感的挣扎会表现得更强烈,其中矛盾、挣扎和复仇的缘由会更明白,就像《伤逝》,以第一人称无所顾忌地宣泄情感,感染力不可谓不大。但这样,小说就成了黑与白的二元世界——一个孤独的失败的革命者,和反抗他的全世界。然而鲁迅并未让小说中的全世界都敌视主角魏连殳,而是派出了一名不知从何而来的使者来转述魏的遭遇,这个使者就是“我”。相对于主角的孤愤,“我”看似平凡、中庸;但是由“我”冒着被攻击的危险帮助魏连殳谋职(虽然以自顾不暇的失败告终)、由魏在“堕落”后写信说与“我”不是一路人、由“我”总是探访失意的魏而并未想要借助发迹后的他来获得更好的生计、由“我”终究听不得魏死后假惺惺的哭声并成为小说唯一个为魏的死感到沉痛的人的种种蛛丝马迹,不难看出“我”至少也在一定程度上与黑暗的社会背景格格不入。如果说魏连殳这样孤独、凄凉的革命形态是鲁迅三分之一个具有极端思维的灵魂写照,那么“我”应该是另外三分之一个鲁迅,甚至更多 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p67: 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p67:“据胡风回忆,鲁迅当年在谈到《孤独者》这篇小说时,曾直言不讳地对他说:‘那是写我自己的’。” 有一种人,胸中泾渭分,认得清楚好坏,然而自己并不为那尚幼小而朦胧的好东西和扼制它的周遭去大闹革命,虽然他们也觉得改变是应该的,也相信惟有革命才换得来新的光明,但使他们犹疑的并非只是自己要作牺牲,还有这样的疑问——路在哪里?有路,又要如何走?一旦走上革命之路,就脱离了中庸之道,恐怕要失去客观评断事物好坏的能力。何况生命诚可贵,生命是最需要尊重的东西,别人的生命与共同的自由无法摆放在天平两端,号召他人去作牺牲的革命是可耻的,而自己一个人生命的牺牲又绝不足以推动历史的车轮进步一点点,所以如何革命就成了最大的难题。鲁迅自己的选择,是在冲锋的先驱之后做一个呐喊者和警醒者,其实他是在用慢消耗的方式去牺牲,使有限的个人生命能放出更多光热再熄灭。历史需要这样在乱世中保持头脑清醒的人,需要这样的人挥旗擂鼓,既鼓励革命斗士的前赴后继,又略牵制住革命的力量,使它不至于用力过猛而走向毁灭的偏激。而历史也需要更

文档评论(0)

xiedenglo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