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机生气通天论.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病因病机学说 《内经》病因病机学说是在整体观的指导下,以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学说作为理论基础的。它认为人体患病的原因主要有: 1.外感:邪从外入,病起于阳 2.情志不调、饮食劳逸不节:正虚于内,病起于阴 3.跌仆损伤等 《内经》病机的总纲是阴阳失调。 《内经》病机学说十分重视内因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即“正气”的强弱是决定发病与否的最重要因素。同时,在病变过程中也非常重视五脏六腑的生克制化关系及自然界时令气候对人体病变的影响。《素问·生气通天论》题解: 生气:生命之气(在本篇指人体内阴阳二气);天:泛指自然界。 生命之气与自然界阴阳之气息息相通,彼此相应,故名。内容: 本文首论了人之阴阳与自然界之阴阳内外相通,而为生命之根本;次论阳气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再论了人体内阴阳二气的相互关系;末论阴精的作用及五味所伤。一.原文(原文1~2自然段) 内容:人与自然界保持相通的意义:“自古通天者,生之本”。 生理:自然界阴阳之气清静而无异常变化,则有利于人的精神活动保持正常。病理:“数犯此者,邪气伤人”,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气之削也。养生:传精神——精神专一,无邪思妄想 服天气——顺应自然界阴阳气候变化 通神明——把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的阴 阳变化统一起来。二.第二段(从“阳气者若天与日”至“俞穴以闭,发为风疟”)(一)阳气对人身的重要性1.以天为例:太阳的元阳使万物生长,自然界生生不息。2.以人为例: 人体赖阳气的温煦、推动、卫外的功能,生命活动才能正常; 阳气失常,生命活动减弱,影响寿命。本段重视阳气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医学的影响(1)理论阐发: 形气之辨:阳化气,阴成形 寒热之辨:阳为热,阴为寒 水火之辨:火为阳,水为阴(2)诊法:徐大椿《元气存亡论》“诊病决死生者,不视病之轻重,而视之气之存亡,则为不失一矣”。(3)治则:李中梓《水火阴阳论》“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二)阳气卫外失常的病变表现:阳失卫外,六淫为患1.寒邪(因于寒,欲如运枢,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症状:发热,无汗,恶寒重机理:寒邪袭表,卫气奋起抗邪治法:“汗出而散”2.暑邪症状: 暑伤气分:身热多汗,烦躁不安,喘息气粗 暑伤血分:神昏欲睡,多有谵语暑邪为病: 动而得之(奔走于长途,劳作于田野)为阳暑; 静而得之(避暑于深堂,露卧于空旷)为阴暑。机理: 暑性开泄,迫津外出则多汗;暑热迫肺则喘喝;暑热入心则谵语昏睡。治法:发汗(祛暑解表)3.湿邪 湿 清邪居上:雾露湿气 浊邪居下:泥泞水湿 症状:头沉不爽,筋脉拘挛、痿软,活动不利 机理:湿困清阳则“首如裹”;湿热留注肌体,阻遏气机,气血不畅则筋脉纵弛不收;热伤津血,耗气,肌肉失养则拘挛、痿软。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4.风邪(气) 症状:水肿 机理:风邪袭肺,肺失宣降,水道通调失司 治法:祛风散邪,宣肺利水(三)情志过激、起居饮食失常损伤阳气所致的病证及机理 1.大怒伤肝所致的阳气失常——薄厥 病因病机:怒则气上,血随气逆,气血上壅阻塞清窍而致昏厥(定义)。 症状:昏厥(昏迷,四肢厥冷) 2.过劳所致的阴竭阳脱——煎厥 病因病机:过劳使阳气亢盛,继而由亢变衰,劳则精伤气耗,又逢夏暑阳热之气,内外相合,煎熬阴液,使阴竭阳越而致昏厥。“煎厥”定义: 古病名。指因烦劳气耗精伤日久,更加夏热煎熬阴精,发泄阳气,使阴竭阳越而致的昏厥病证。症状: 始发:目眩,双目发黑 继发:不省人事 重症:大汗淋漓,病势凶险,进展很快治法:回阳固脱救逆煎厥与薄厥的比较 煎厥 薄厥 昏厥(昏迷,四肢厥冷) 阳气暴脱 阳气逆乱面色苍白,冷汗淋漓 面红目赤,气壅息粗 虚证 实证(气厥)3.饮食不节,郁遏阳气的病证——疔疮 病因病机:膏粱厚味,助热生痰,郁遏营卫之气,易发疔疮。 4.起居失节,阳气受损的病证——痤疿、皶、痤、大偻、瘘、善畏、惊骇、风疟 病因病机:起居不节,阳气卫外失常,外邪侵犯肌肤肉理。病证表现举例: 汗出见湿,阳气郁于皮里——痤(疖)、疿(痱子) 汗出见风,风邪外入,寒凝玄府——皶(痤疮)、痤(郁久化热而变大的疖子) 卫外开合失常—— 寒客筋脉:大偻(佝偻)寒陷经脉:瘘(痔瘘、瘰疬)寒邪留连腠理,从俞穴传入内迫五脏:善畏惊恐风邪留连腠理,从俞穴传入内迫五脏:风疟5.阳虚运行失常的病证——偏枯 病机:阳虚不能运行周身,只能运行一半,以致另一半身体筋脉失养。 症状:始则半身无汗,最终半身不遂。阳气失常病证归纳阳气散越——煎厥阳气逆乱——薄厥阳虚不能运行周身——偏枯阳气为外邪或食滞所伤,郁而化热——痤疿、大 丁、皶、痤卫阳失常,外邪侵袭—— 寒客筋脉:大偻 寒客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