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器乐2.吹管乐器一指南.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族器乐概论;第二章 独奏音乐;第二讲 吹奏乐器及其音乐;一、吹奏乐器概述 1、我国民族民间吹奏乐器分类方法 气鸣乐器一般是以空气柱的粗、细、长、短、振动频率等来决定乐音的高低。 萨克斯的分类方法中,气鸣乐器是按发音方式与声源体结构进行再分类,分为边棱型、哨嘴型、簧管型、唇振型、自由型、混合型等6种。 但这六种类型的发音方法归纳起来只有基本的两种: ; (1)边棱吹孔(口):当气流进入吹孔,形成两股运动的漩涡,沿着边棱滑动,并周期性的散开,形成空气脉动,这个声源带称边棱音,如笛、箫等乐器的发音。这类乐器称边棱音吹奏气鸣乐器。 (2)簧、唇振动:又分为软簧和硬簧。如单簧管、双簧管的簧,固定在吹口的一端,用唇含吹,气流通过时振动发音的是软簧,唢呐、管子等即此类;如铆合在簧框上,再嵌到音板或簧盒上,由空气通过振动发音则是硬簧,巴乌、葫芦丝等等即此类。这类乐器称簧振动吹奏气鸣乐器。 注:唇(嗓)振型吹奏乐器,双唇犹如双簧振动,因此在归类时,它属于簧振动吹奏气鸣乐器。如法螺(董) 、同钦(大号)、冈林(骨号或铜号)等,皆为用于寺院宗教活动的重要乐器。唇振动气鸣乐器类管体上有嘴孔或装有吹嘴。自由型、混合型较少见。其原理分别同西方风琴手风琴及管风琴。;2、我国民族民间吹管乐器举例 边棱音吹奏气鸣乐器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簧振动吹奏气鸣乐器。 (1)边棱音吹奏气鸣乐器 竹笛;箫;新疆鹰骨笛;苗族边棱气鸣乐器:夜箫;苗族展青角(缺口箫);(2)簧振动气鸣乐器 唢呐(双簧、哨嘴、软簧);管子(双簧、哨嘴、软簧);新疆木唢呐;双管(流行于东北、华北广大地区 );喉管(流行于两广地区 );贵州苗族、侗族广西侗族侗笛(单簧);木叶(川、滇、黔、桂、闽等地);布依族勒浪、勒尤(双簧);苗族嘎嗦;筒钦(藏族、蒙古族);长号(新疆、蒙古,唇振气鸣);贵州省黔东南舟溪鎮蘆笙會上人如潮涌;;竽(战国时广泛流行);笙;拉祜族葫芦笙;葫芦丝;巴乌; 瑶、彝、苗、景颇、纳西、怒、傣、布依、土家、仡佬、黎、汉等族的唇振气鸣乐 器。流行于桂、黔、滇、川、湘、粤、海南等省 区,尤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和贵州省黔南 、黔东南等地最为盛行;二、边棱音吹奏乐器:竹笛;目前,竹笛起源有三种主要观点: 一是本土乐器说,认为篪为竹笛的祖制,但篪的源起却言之不明; 二是外来乐器说,认为竹笛由张骞出使西域所传入,但无法解释曾侯乙墓出土的时在汉代之前的横吹竹笛遗制; 三是龠类乐器说,参见《人民音乐》中国龠类乐器述略[J].人民音乐,2001,(10):46-47. 现归纳并作发展如下图示:;;(1)汉以前的横吹笛制——篪; 曾侯乙墓篪,以前,人们仅据文献中互有出入的记载,难以详其形制。该墓出土的篪,一件长29.3厘米,一件长30.2厘米;两者均以一节竹管制成,两端管口封闭,管身开有吹孔一、出音孔一、指孔五;通体以黑漆为地,以朱、黄色绕管线描绘纹。三角雷纹和变形菱纹。用其复制品,可吹奏出超出五声的音阶结构。; 篪的柔和音色在《诗经·小雅·何人斯》“伯(约 前8650年)氏吹埙、仲氏吹篪”的故事中得到描述。和谐,抵御外侮。 刘熙《释名》及《御览 ·五百八十》也记载了雅篪如“婴啼”、大篪“声悲”的音色特征 。 《释名》:“篪,啼也,声从孔出,如婴儿之啼声也”,又引李孙云:‘篪声悲,沂悲也,’是诸家皆以悲训沂,知沂渎,鱼衣切,与篪叠韵,此古音也。” 《御览·五百八十》引“舍人”言:“大篪,其声悲,沂,锵然也”。(钱兆熹《伯仲吟》); 春秋战国时期 “周学”的中心由“王室”向“公室”转移,这使周代的礼乐文化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各类音乐知识、音乐技术(包括乐器制作技术)不再受到等级制度的限制,乐器流传更为广泛;音乐教育的功能与目的由周室的礼乐规范向实际生活中的思想情感交流转移。乐器的教学也由礼乐制度下的“通业”型转向技能训练的“专业”型。; 秦汉时期 笛乐作为乐府教育的专业之一,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秦时雅乐沦丧,周代的篪虽在秦的宫廷中“古制不传”,但是汉代世俗社会的兴起,使民间篪的演奏已经广泛流传。“丝竹更相和”即可说明其流传情况。汉代以来竹笛形制就已基本固定。 ;(2)秦汉以后的竹笛形制;长沙马王堆墓 西汉竹笛结构比例(前168年);南北朝鼓吹乐队中的横笛 ;隋代仪仗乐队横笛中的竹笛 ;唐代伎乐人乐舞中的竹笛 ;唐代龟兹乐队中的竹笛 ;五代管乐合奏图中的

文档评论(0)

283758739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