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314TakingonChina25%的进口税。作为国际贸易学.PDFVIP

2010314TakingonChina25%的进口税。作为国际贸易学.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经济学家能够影响政策吗? 许斌∗ 保罗·克鲁格曼在2010 年3 月14 日的《纽约时报》上发表了 一篇专栏文章,标题是“和中国干一仗”(Taking on China )。在文章 中克鲁格曼一边指责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政策损害了全球经济复苏,一 边痛斥美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碌碌无为。同时克鲁格曼言之凿凿地 论证了美国不必害怕中国抛售美国国债,进而建议美国对中国来硬 的,如果人民币不升值就对中国产品征收25 %的进口税。 作为国际贸易学的研究者,我对克鲁格曼的学术论文一直非常 钦佩。不同于大多数的西方经济学家只会用高深的数学堆砌出一篇篇 论文作为其提升学术地位的台阶,克鲁格曼的论文往往能够用最少的 数学抓住某个经济问题的最重要的环节并予以致命一击。在我看来, 克鲁格曼在2008 年单独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确实是名至实归。 不幸的是,克鲁格曼将其简约的学术风格无节制地拓展到了政 策建议层面上。克鲁格曼关于人民币汇率的“学术推理”存在明显的 漏洞,在这里就不去讨论了。我想和大家聊一下的是:经济学对经济 政策的制订有用吗?经济学家能够影响政策的制订吗? 在阅读《凯恩斯传》时,我对其中的一段描述印象深刻。凯恩 斯对两位前辈大师做了有趣(甚至是刻薄)的评价。他称杰文斯是在 凿石头,而马歇尔一直在织毛衣。凯恩斯解释道:“杰文斯对理论的 某一个部分看得十分清楚,并将它展示到尽可能清晰的程度;马歇尔 ∗ 作者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 1 对整个理论和它的前因后果都明白,但为了占领整个舞台而不愿意使 用聚光灯,因为聚光灯只能照亮其中的一部分,而将其余部分留在更 深的黑暗之中。”凯恩斯显然对马歇尔式的经济学家颇为不屑,他戏 言道:“将书本上的光荣留给亚当·斯密就够了。”凯恩斯推崇杰文斯 的敏捷,赞叹其能够“迅速传播思想,将它们公之于众”。 如果讨论经济学家对政策的影响力,凯恩斯毋庸置疑地名列前 茅。凯恩斯的《通论》等著作抛弃了古典经济学关于价格和利率决定 的一些重要假设,为政府实施宏观经济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凯恩 斯并不愿意等待他的思想慢慢产生影响力。他积极地从事政治活动, 特别是担任英国财政部的顾问委员会成员,代表英国六次访美。尽管 凯恩斯没有直接指导美国总统罗斯福设计其新政政策,但在罗斯福新 政机构中有一大批年轻的凯恩斯经济学的信徒。在 1944 年著名的布 雷顿森林会议上,凯恩斯代表英国所提出的世界储备货币计划被否 决,最终通过的是英国财政部官员怀特的黄金美元挂钩计划,也就是 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蓝本。尽管如此,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怀特对凯 恩斯格外推崇,称其为“仍然在世的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做过经济学实证研究的学者都知道,要评估某个变量的作用必 须做到两点。第一是控制住其他相关变量的作用,第二是搞清楚因果 关系。我一直在盼望哪位研究者能够写一篇“关于经济学家政策影响 力的实证研究”的论文,能够科学地回答我在这里想讨论的问题,但 一直没有盼望到。也许对这个课题的科学研究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 务。在若干年前给我的导师芬德利教授(Ronald Findlay )的学术庆 2 生会上,我倒是聆听了师兄戴维斯(Donald Davis )发表的一篇奇文。 戴维斯将芬德利的研究文章和所研究的对象做了“科学”的回归分析, 发现前者对后者的发生和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这篇调侃之作 逗得老爷子很开心,只可惜没有发表出来供更多人欣赏。 说到经济学家的政策影响力,我们不能不说一下今天的中国。 从2004 年到中欧任教以后,我参加的专业学术会议可谓越来越少, 而参加的政策论坛则越来越多。经济学在中国真是一门显学,而宏观 经济学似乎成为了显学中的显学。论坛主办者最希望有诺贝尔奖得主 光临,而且最好是新面孔,因为有些诺奖得主在中国的曝光率实在是 太高了,高得使欣赏他们的边际效用为负了。近年我多次受托联络诺 奖得主来华。不管对方的学术领域是什么,这些诺奖得主都被要求对 中国宏观经济发表“真知灼见”。我常常和学生调侃,我也可以做同 样内容的二十分钟的演讲,可惜没人会付给我五位数的美元价钱! 不久前我参加了上

文档评论(0)

wanggx9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