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看鲁迅
3
1
2
3
如果我从未见过鲁迅先生的肖像,如果我从未听过他人对先生外贸的描述,仅仅读其诗而知其人,我会给鲁迅先生画怎样的肖像呢?首先,他有粗硬的黑发,但绝不会如史记所载蔺相如的头发那样能够怒发冲冠;往下是浓黑的眉,像行书的一横;双眼是单眼皮,眼神锐利,却有充满温情的笑纹;嘴唇一定是厚厚的,很暗的红色,满是纹缕,习惯性的抿起。
为鲁迅画像,我的内心是相当矛盾的。我想把他画成一个钢铁般的人物,刀削般的面颊,甚至连须发都要是刚硬的;同时,我又想把他勾勒成一个慈眉善目的长者。于是就有了上面那一幅画像。画出来却不禁莞尔,这样严肃而又温情的肖像,恰合先生那一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为自己画了最好的肖像。矛盾而又和谐,截然相反的性格特征却都是出于对民族的忧与爱。
严肃而又温情似乎是人们对鲁迅先生的总体印象,在我看来,这只是先生的骨,真正的先生绝不是这么干瘪的,他是有血有肉和我们一样的一个人。他有着在呐喊自序中坦言的逃避与怯懦,只想着:“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有着《新生》杂志停刊后的迷惘与无措,有着装上假辫子与朱安完婚的屈服与顺从。鲁迅先生像每一个人一样,面对着时代残忍的死寂与变革而无所适从。然而鲁迅之所以为鲁迅,而不是二十世纪其他许许多多的蒙昧大众,在于他的勇敢与执着。“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想到先生的事迹,我还想加上一句:真的勇士敢于接受自身的软弱与人生的无奈。因着这样的勇敢与执着,先生能够在其他人为自己的无力改变命运而日渐沉堕的时候,仍未能忘怀自己当日的寂寞,慰藉在寂寞里驱驰的勇士。人生无力,命运无常,有许多事明知无法靠一己之力扭转,却有人依然为之奋斗。知其不可而为之,正是这种精神,铸就英雄与勇士。
四年级看了《呐喊》的青少版,为《药》里的人血馒头膈应很久,心口仿佛被上个世纪浓厚压抑的乌云堵住,明明只是白纸黑字,却仿佛要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来。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再翻开鲁迅的书,进入高中却是“躲不过”了,《呐喊》成为高考附加题考试书目,这下不得不看了时隔五年,再次翻开呐喊,那股压抑感依旧,满面依旧是昏黑的天,厚重的云,麻木的人,却也发现了夏瑜坟头那一圈红白的花,虽然微小,却如一束跳动地火,在黑夜里燃烧着,燃烧着,似乎要烧毁所有的黑暗,灼痛所有在铁屋子里沉睡的人。虽然鲁迅先生自称加上那一圈红白的花是为了“听将令”,私以为先生的内心也想着留下些许希望,即使他的使命是揭露这世界的荒诞与麻木,将血淋淋的现实写给人看,让每一个看到的人不痛快,才会想着要去改变。犹记得曾经捧着薄薄的一本呐喊,逐字逐句阅读,整理出自己的备考笔记。虽然是为了备考才再次翻开《呐喊》,但在阅读的过程中并不是只为了考试,抛开年幼时的芥蒂,我开始真正阅读《呐喊》,真正开始想读懂鲁迅先生。
阅读每一本书,无论是散文,诗歌,小说还是杂文,我总是试着透过文字去了解作者,如《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读《呐喊》,我不再主要从语言,文风,写作背景等等角度去了解鲁迅先生,我开始在小说中寻找一个独特的人物,一个安放着作者双眼与内心的人物,一个作者无意识间透露内心的人物,甚至是那些不愿让人窥视的隐秘。例如《狂人日记》里面的那个狂人,他的无畏和沉痛的爱正是鲁迅的写照。然而,这样一个人物不全是鲁迅,能代表鲁迅的只有其某一个特质,甚至是一个微小的细节。狂人的那种妄想与神经质并不是鲁迅,只是鲁迅为了主题表达和艺术氛围所构造的。再如《兔与猫》中的迅哥儿,疾恶如仇,痛恨一切黑恶势力。有趣的是,在有些篇目中,我们不再能轻易找到先生的“替身”,例如《端午节》。先生是谁呢?军阀?官僚?教师?青年学生?方玄绰?总不会是方妻吧。在这篇小说里,鲁迅先生似乎把自己放在了上帝视角,俯视着世间苟且。我感到一丝疑惑,我理解中的先生并非如此冷漠。再怎么怒其不争,也免不了哀其不幸,这样想着,我在每个人物,每个群体的身上都看到了鲁迅的影子。在抄古碑的那些日子里,有一刻先生也曾自欺着差不多,从江南水师学堂到日本,先生的角色也几经转换,有像书中青年学生一样被愤怒引爆一腔热血,为徐锡麟拍案而起。在先生的书中,只有正面与负面形象,从来没有绝对正面形象。对革命英雄夏瑜,鲁迅先生也毫不遮掩自己的哀责与惋惜,叹其不明真正的革命不懂得去发动群众。对于那些麻木的看客,帮凶,先生也从不吝惜内心的同情。字字尖锐犀利,却是掩不住的同情。
阿道而诺曾说:“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都是野蛮的”。而鲁迅,在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的子夜之时依旧写诗。然而这诗,不是风花雪月,不是儿女情长,而是一种忏悔。在《野草》里充满了原罪意识,与《狂人日记》中“我也吃过人”的意识不谋而合。厌恶旧的营垒并决绝地走出,同时否认至善至美的黄金时代,即使有,也不觉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