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9卷第14期农业工程学报V ol.29 No.14
60 2013年7月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Jul. 2013
低温等离子体发生器工作参数优化
施蕴曦,蔡忆昔※,李小华,陈亚运,丁道伟
(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镇江 212013
摘要:低温等离子体(non-thermal plasma,NTP发生器放电产生的活性物质可有效去除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r filter,DPF中沉积的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而发生器的工作参数直接影响活性物质的浓度,选取合适的工作参数有利于活性物质的产生。该文以空气为气源,考察了放电区表面温度、放电电压、放电频率、空气流量4个因素对NTP发生器产生活性物质浓度的影响。以O3质量浓度作为试验指标,进行了正交试验设计,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单因素影响规律的分析、极差分析以及方差分析。研究表明:较低的放电区表面温度和放电频率有利于O3的生成,O3质量浓度随着空气流量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随放电电压的变化没有明显的增减趋势;
放电区表面温度、空气流量为显著因素,放电电压和放电频率为不显著因素;各因素对试验结果影响的大小顺序为:空气流量放电区表面温度放电频率放电电压;NTP反应器产生活性物质的较优组合是:放电区表面温度40℃、放电电压19 kV、放电频率7 kHz、空气流量5 L/min。研究结果对开发用于分解柴油机PM的NTP系统、优化NTP技术再生DPF的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柴油机,排放控制,臭氧,低温等离子体,颗粒捕集器
doi:10.3969/j.issn.1002-6819.2013.14.008
中图分类号:TK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13-14-0060-07
施蕴曦,蔡忆昔,李小华,等. 低温等离子体发生器工作参数优化[J]. 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4:60-66.
Shi Yunxi, Cai Yixi, Li Xiaohua, et al. Optimization of working parameters for non-thermal plasma reactor[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3, 29(14: 60-66.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0 引 言
柴油机以其优越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等领域。为了满足未来更为严格的排放法规,如何有效降低柴油机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排放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1]。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r filter,DPF技术相对成熟,被认为是降低颗粒物排放最为有效的手段。但随着PM捕集量的增加,DPF压降增加,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影响发动机的正常排放,故DPF的关键问题为捕集器的再生技术[2-3]。
DPF的再生技术主要包括热再生、催化再生、连续再生等几类,国内外学者对此作了相关研究。
收稿日期:2013-03-01 修订日期:2013-06-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113227120016;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10330;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苏政办发〔2011〕6号
作者简介:施蕴曦(1988-,女,江苏南通人,研究方向:发动机工作过程及排放控制。镇江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212013。Email:shiyunxi880527@126.com
※通信作者:蔡忆昔(1957-,男,江苏昆山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发动机工作过程及排放控制。镇江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212013。Email:qc001@ 杨德胜等[4]研究了热再生技术,该技术一般要求温度达到600℃以上,故要求高功率的车载电源,且存在再生时加热不均等问题;王天友等[5]研究了催化再生技术,该技术要求燃油含硫量低于50 ppm,国内柴油的硫含量较高,短期内无法满足该技术的要求;Triana等[6]研究了连续再生技术,先利用催化剂将柴油机排气中的NO转化为NO2,再利用NO2的强氧化性氧化PM,该技术对燃油含硫量要求较高,存在催化剂中毒而无法实现再生的问题。传统的再生方法由于自身存在的缺点,使用均受到限制。因此,研发适合国情的高效DPF再生技术是中国未来柴油机排放控制领域面临的一个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