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五邑历史的渊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门五邑历史的渊源 阅读提示: 阅读提示:江门五邑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历史悠久,文化昌盛,经济发达。海外的五邑人对家乡怀有深厚的宗亲之情,他们为祖国和家乡的振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江门五邑现有人口约410万,而侨居海外、港澳的五邑籍人士也有370万。繁衍出这近800万子子孙孙的五邑人的祖先是谁? 五邑的先民 五邑考古发现 土著居民:远在新石器时代,五邑地区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从新会会城城郊的罗山咀贝丘遗址,台山广海、赤溪、深井等地的沙丘遗址、山岗遗址,以及开平苍城、赤水,鹤山陈山、罗沙岭,恩平那吉、洪窖、大田等地发现的数十处古人类活动遗址中,考古人员挖掘到磨制的石斧、石刀、石锤、石凿、石网坠等石器工具,印有粗纹的陶罐、陶碗、陶纺锤,以及用鱼骨、兽骨制成的骨针、骨饰物等,这说明在4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狩措、捕捞和采集,并学会了制陶和纺织。他们与当时分布在广东其他地区的先民在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上具有同样的特征,同属广东的土著民族——越族,是夏商周上古时期南万百越族 的一部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加强对岭南的控制,多次将中原士卒、民众迁往岭南地区,“与越人杂处”,这当中有婚姻移民,也有被流放的强制性移民;岭南开始由一个越人聚居区慢慢演变为一个以越族为主的越汉民族杂居区,中原南迁的汉民族主要居住在新设置的郡县,并由点向面逐渐扩散。但在东汉末年以前,五邑地区还是一个人口稀少,并以土著越人为主 的地方。 恩平市大槐镇陂口村东汉铜鼓江门市杜阮镇长乔村出土的明代石马 恩平市大槐镇陂口村东汉铜鼓 江门市杜阮镇长乔村出土的明代石马 在漫长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古越人的后裔大部分后来被早期抵达这里的汉族人同化,小部分慢慢演变成为当地的少数民族,其称谓也几经变化,南北朝时期叫“乌浒”,或者称为“俚人”,唐宋时期的壮族就是这些土著后裔的延续。 中原人南迁五邑 珠玑移民:中原人大批南徙五邑,主要是在宋代。宋朝时期,中原地区不断受到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战争一直没有停息过;在北宋真宗年间,还先后发生过河北、淮南大蝗灾、黄河决口等特大自然灾害。在天灾人祸下度日的中原人,都渴望到一块安定的土地上生活。而当时岭南地区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且资源丰富,土地肥沃,人口稀少,因而中原人从平民到“衣冠望族”,都纷纷逃往岭南。 据史料记载,自北宋后期至元代初年的200年间,中原人迁往南雄珠玑巷,又从珠玑巷南迁珠三角各地的有130多次。在五邑的不少地方,人们提到自己的先祖,都会像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许多人一样,“纪元必曰咸淳年,述故乡必曰珠玑巷”。但从他们的族谱来看,其族姓又有不少分明是来自中原的。他们为什么都把珠玑巷看成自己的故乡呢?这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地理条件方面的因素的。 珠玑巷位于今南雄东北10公里处的古驿道旁,是一条长1500多米的古老街巷---其地理位置在古代中原人南下岭南由江西跨越大庾岭进入南粤的唯一交通要道上。古代岭南是“南蛮烟瘴之地”,那些因避战乱南下的中原人不敢贸然进入,故而就在这迁入岭南的第一站暂住下来。这些人被迫离乡背井,对中原故土眷恋不忘,有人就把老家开封府祥符县珠玑巷的名称用来称呼目前的居留地,于是便有了南雄珠玑巷,但这一住便是百多年或数百年,至明代前期,他们在珠江三角洲各县扎下根来了,各姓才纷纷编写族谱,这时距中原南迁已有300多年了,编族谱者对往事己难逐一查考,因而他们把第二故乡南雄看作是“根”之所在。 外省移民从故乡迁入五邑地区经历了一个波浪式的推进过程。北宋末年,金军占领中原后,宋高宗仓皇南逃。中原民众一部分随之到了长江下游,还有一些进入江西。进入江西的中原民众有的继续南下,来到相对安宁的赣南、粤北定居。到了南宋末年,元军攻克临安,不断将南宋残余势力由浙江往南穷追猛打,进而迫使宋主乘船南逃,最后逃到新会崖南。随行的有二三十万官、兵、民。同一时期,元军一路从江西南下,也攻克了粤北的南雄、韶关,进而攻占了广州。南雄一带的移民的后裔,被迫再次南迁。南宋幼主寄居的新会很自然地成为了一个迁移方向。可见,南宋末年迁入五邑地区的移民主要来自两部分:一是经南雄珠玑巷迁入,二是走海路随宋主从浙江、福建而来。 以珠玑巷为标志的外来移民迁入五邑,并没有因南宋的灭亡而结束,明、清两代都还陆陆续续有人迁来,只是规模不能跟南宋相比罢了。珠玑巷移民因迁移时间长、数量多,构成了后世五邑人的主体。

文档评论(0)

cjp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0131150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