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电化学DNA纳米生物传感器_CDS.docVIP

一种新型电化学DNA纳米生物传感器_CDS.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基础科学 研究进展 2007 3 Chi na B a si c Sci ence 21 一种新型电化学DNA 纳米生物传感器 CDS !樊春海 发展新型DNA 检测方法是后基因组时代的需求,诸如生物安全(生物恐怖袭击、SARS 等高致病性传染病以及健康(肝炎、H I V 等等领域都需要快速、便捷的DNA 或RNA 检测技术。电化学技术具有快速、灵敏、低能耗、易于微型化和集成化等优点,被认为是在时效、成本等有较高限定要求的场合实现DNA 检测的首选技术之一。我们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科委等相关项目支持下研制出一种新型的电化学DNA 纳米生物传感器 CDS(chronocoulo m etric DNA sensor。该生物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 CDS 生物传感器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色。其一是实现了DNA 探针分子在电极界面上的组装和精细调控。研究表明,高密度的DNA 探针不利于其捕获靶标DNA 分子,这是由于DNA 分子带有负电荷,相互之间有静电斥力,同时过高的密度也增加了位阻效应。当DNA 探针分子在金电极表面上的组装密度合适的情况下,可以实现接近80%的捕获效率,可以极大提高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其二是引入金纳米粒子进行电化学信号放大。金纳米粒子可以与含巯基修饰的信号DNA 分子形成非常稳定的复合物,同时由于纳米粒子的高比表面积,一个20nm 的金纳米粒子表面可以负载数百条信号DNA 分子。采用一种夹心式的检测方法,在靶标DNA 存在时可以把负载信号DNA 分子的金纳米粒子一起通过杂交反应连接到电极表面。这样一次杂交事件就可以产生数百倍的信号放大,因而显著提高了DNA 检测的灵敏度。该生物传感器可在1 2h 内快速检测到约2万多个DNA 分子,检测灵敏度达到10M f (飞摩尔/升,比常规荧光DNA 检测方法(约10p M 提高了约3个数量级。同时,该生物传感器也具备高特异性,即使在大量干扰DNA 存在下仍然可以检测出靶标。单碱基变异性检测(即SNP 分析是遗传疾病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已经知道很多遗传疾病仅仅是一个碱基发生了变异,例如BRCA 1基因是一种与乳腺癌相关的基因,如果该基因在某些特定位点发生变异,携带变异基因的女性在未来就很可能患乳腺癌。因此对于单碱基变异性的检测具有较 高的临床意义。我们课题组以一种与乳腺癌相关的序列检测为模型,展示了CDS 生物传感器可以有效地将靶标与仅有一个碱基错配的序列区分开来。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2006年7月5日?美国化学会会志#(Journal of the Am erican Che m ical Society ,2006,128(26:8575 8580上。审稿人评论指出:这种CDS 生物传感器聪明地使用了金纳米粒子进行电化学信号放大,是一个概念上的突破,并可以使DNA 分析方法变 得简单。 图 利用金纳米粒子实现高灵敏的电化学DNA 生物 传感器检测示意图 Sequence spec i f i c Detect i o n of Fem to m ol a r DNA v i a CDS by Appl y i n g E ffec ts of Nanoparti c l e m edi a ted Amplifi c at i o n F an Chunha i Shangha i In stitute of A ppli ed Phy sics ,C hi ne s e A cade m y o f Sciences ,Shangha i 201800 本文作者:樊春海,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文档评论(0)

123****66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