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1 ⑷、探究发现型 其主要适用于组织学生观察、思 考,探究原因、寻找规律等教学。 如表现某一现象与事件,探究其 结构或发生的根源等,其课堂教 学过程如图: 32 33 ⑸、练习型 在练习型的课堂教学中,运用 媒体为学生提供诸如物体的形 态、物体的变化及发展过程等 作为观察对象,学生通过观察, 运用语言、文学符号以及形态 动作来描述被观察的对象。其 课堂教学过程如图: 34 35 教学流程框图设计 1 小学语文第十册《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者:黄丽华 电 脑 小女孩卖火柴片段 导言引课 师生:分角 色朗读 有感情读最 感动部分 汇报:读感动 部分、谈体会 3 问判定 目标达成 想象:模仿 描述 教师点拨 降低难度 描述是 否合理? 补充资料、引导、追问 分组讨论并 汇报 注:小女孩再次擦焰 火柴看到了什么? 注:讨论死对小女孩 是不是一种解脱? 给说法、引导、小结 N Y 2 媒体的利用 电 脑 小女孩卖火柴片段 左侧:选用的媒体名称 右侧:媒体内容 3 教师的活动 导言引课 文字:简述教师活动内容 4 学生的活动 师生:分 角色朗读 文字:简述学生活动内容 5 教师进行判断 文字:简述教师活动内容 3 问判定 目标达成 N Y 6 过程进行的方向 7 教学流程框图设计的四大优势: ? ①、框图设计反馈目标清晰、矫正机制明确,利于 教者收集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使教学效果达到 最佳。 ? ②、框图设计注重了师、生、媒体的三方呈现,有 利于教者融入三维目标。 ? ③、框图设计具有计算机程序简明流畅的特点,利 于教者整体把握教学结构,有助于教学构思的优化。 ? ④、框图设计教学走向清晰,利于教者对教学过程 的操作与调控。 8 常见问题: ? 1 、 过于复杂精细或过于简洁 ? 2 、次序不清 ? 3 、标注不准确 ? 4 、反馈不可操作 9 投 影 电影片段导入 分组在模拟网 站中探究学习 小组间成 果共享 阶梯练习检测 自学效果 学生能否 通过检测 投 影 出示图片 提问:站在废墟 旁你想到了什么? 组内交流,优 秀作品展示 组内推荐评选 最佳 结束 N Y 10 11 请学生帮助解决问 题开始 图片:水池 问题:如何知道 … 投 影 讨论:水的 质量 图片:纪念碑 问题:如何知 道 … 投 影 讨论:碑石 的质量 引出本节问题:单 位体积的质量 猜想与 假设 设计 实验 分组 实验 分析与 论证 交流与 合作 N Y 结论是 否正确 熟悉物质密 度表 金质奖杯 投 影 判断真假金 杯 小结:谈收 获 总结评价问题延伸 《密度》 12 13 14 15 16 17 18 补充资料 19 小学语文第十册《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者:黄丽华 媒 体 小女孩卖火柴片段 导言引课 师生:分角 色朗读 有感情读最 感动部分 汇报:读感动 部分、谈体会 3 问判定 目标达成 想象:模仿 描述 教师点拨 降低难度 目标是 否达成? 补充资料、引导、追问 分组讨论并 汇报 注:小女孩再次擦焰 火柴看到了什么? 注:讨论死对小女孩 是不是一种解脱? 给说法、引导、小结 N Y Y N 20 补充资料 追问 降低难度 再现过程 引导 N Y 21 牛顿第二定律 福田中学 周顺丰 提问引入新课 学生实 验研究 是否正确 表述牛顿 二定律 探究定 律 例题演 练 归纳小结 布置作业 再现实 验 录 象 N Y 22 在设计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 1 、关于教学情景的设计? ? 2 、关于讨论 ? 3 、关于反馈机制(教学目标的调控) 23 24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流 程 图 类 型 25 ⑴、示范型 它适用于语言示范模仿教学(如外 语语音、语文朗读、音乐唱法等)、 动作示范模仿教学(如体育动作、 表演动作等)、书写示范模仿教学 (如书法、符号公式、报告格式)、 操作示范模仿教学(如实验操作、 程序操作等)。 26 27 ⑵、逻辑归纳型 其主要用于显示特征、建立概念 的教学,其课堂教学过程如图: 28 29 ⑶、逻辑演绎型 其主要适用于教师借助典型的 事实,进行分析、推理、演绎, 使学生知识迁移。如由旧的结 论推出新的结论,由量的关系 推出质的关系,或原理与现象 之间的互相推理。其课堂教学 过程如图: 3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