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社人的八次哭祭史学毕业论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社人的八次哭祭史学毕业论文 正文 摘要:在清末革命思潮的传播中,南社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宣传革命的贡献,并不主要体现在理论论述上,而更多是通过一些文化实践行动影响社会风潮。哭祭就是他们常用的一种仪式行为。大概言之,哭祭主要是指南社人寻访历史遗迹,凭吊前朝英烈的活动。哭祭在南 关键字:南社,人的,八次,哭祭 在清末革命思潮的传播中,南社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宣传革命的贡献,并不主要体现在理论论述上,而更多是通过一些文化实践行动影响社会风潮。哭祭就是他们常用的一种仪式行为。大概言之,哭祭主要是指南社人寻访历史遗迹,凭吊前朝英烈的活动。哭祭在南社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革命者藉此重构了自身的认知框架与情感结构,催生了新的社会和政治能量,同时也改变了权力关系的配置。 在南社筹备成立的过程中,哭祭活动比较频繁,有文字记载的重要活动有数次。第一次是1903年11月19日进行的狮子山招“国魂”,参加者为朱锡梁和包天笑等。这一天是夏历十月一日,他们和十几名青年一起,来到苏州狮子山。准备了一幅白布幡,上面印有雄狮,以这样的形式呼唤“国魂”的归来。范烟桥在《茶烟歇》里对之有详细记述: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十月朔,关中梁柚隐,吴县胡友白,杨韫玉、朱梁任、包天笑等若干人,登苏州郊外狮子山,为诗文以招国魂。其事甚秘,而当时文人革命思想之活跃,此见其端。朱梁任先生最激烈,书年曰:“共和纪元第四十六癸卯十月辛亥朔”,而署名曰:“皇帝之曾曾小子”。……若为当局所发觉,必难免身殉。……复有《题招魂幡》云:“归去来兮我国魂,中原依旧属公孙。扫清膻雨腥风日,记取当时一片幡。”幡为一白布,上绘雄狮狰狞状,意谓睡狮已醒,将一吼惊人也。前年陈佩忍丈主江苏革命博物馆,梁任先生曾语及幡,佩忍丈戏谓之曰:“招魂之幡,至今犹藏诸箧衍,其价值在革命博物馆所列者之上。盖三十余年前,冒死以为此,其敢胆不弱于烈士之怀刃掷弹也。 这里记述得不完全准确。所引两首诗,都刊于《江苏》杂志第九、十期合刊。一首是朱锡梁署名君仇所作的《题招魂幡》,直言“归去来兮我国魂”;而“黄帝之曾曾小子”是包天笑的署名,他写下《狮子山赋》:“纵有胡儿登大宝,岂无豪杰复中原。今朝灌酒狮山顶,要洗腥膻宿世怨。”无论从署名还是诗的内容来看,都表达了强烈的反清意愿。因为这毕竟是十几个青年经过策划和安排的一次集体行动,在仪式中也非常讲究,整个过程充满了严肃的象征意义。同时这次活动又留下了两首诗,登载于杂志上,作为一种有意的宣称,使这个原本较为私密的行动呈现在公开领域。他们所说的“国魂”,在这里既代表一种文化上的权威,也代表正义的道德原则。以“国魂”而不是单一的儒家文化作为召唤的对象,这已经是新的民族国家意识萌发的征兆和结果。 第二次是祭扫张煌言墓。先是1905年5月,高燮访张煌言墓并赋诗,后来,陈去病、高旭、刘三、黄节等在几年之间都陆续前去祭扫。张煌言,号苍水,曾任南明的兵部尚书。南京失守后,仍然坚持抗清斗争二十多年,后被清军杀害。高燮在《谒张苍水墓》中一面歌颂张煌言“为国岂爱死,深入奚敢辞”的舍生取义的精神,一面记叙自己前来寻墓的行动与心情:“峨峨南屏峰,草没长松枝。远来寻公墓,哭公泪如丝。凤凰好山色,长系后人思。伪廷谬褒荣,对此益生悲。”(高燮:《谒张苍水墓》)直说张煌言的墓隐没在深山之中,暗指他的抗清精神已经被遗忘,人们在异族统治下已经失去了民族意识。而痛哭更是一个重要的行动,既是惋惜张煌言当年壮志未酬,赍志以殁,更是一抒作为知识人面对当代内忧外患的愤懑之情。据说张煌言被杀害时,曾望凤凰山而叹“好山色”。历史已经在自然山色上打下了烙印,“凤凰好山色”一句即是说张煌言的精神一直存留在知识者心中激励他们。而最后一句,是指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曾为张煌言加祀“忠烈”一事。但在高燮看来,这更加刺激了自己的感情,因为作为反清的英雄,他的志向没有实现,却重新被清廷在文化统治上加以利用。作为后人,不能恢复河山,只能愧对前贤。所以这里的“悲”包含了深层的感慨。 第三次是1907年4月6日,陈去病、高旭、朱少屏、刘三、沈砺五人自上海赴苏州,谒虎丘张国维祠。张国维曾任兵部尚书,拥鲁王朱以海监国,领导抗清运动;后知事不可为,投水殉国。他在苏州担任巡抚时,曾大兴水利,苏州人民为了纪念他,为他修了生祠。陈去病先前自己已来过一次,但是没能进入,“瓣香清酒,怊怅难陈嘉俎” [《念奴娇(丁未清明,虎阜谒张东阳祠,不果)》]。几天后,又与朋友一起重访。两次到来,表明在陈去病心中这是一定要完成的一种纪念。这次重谒,陈去病作了《天仙子?重谒张东阳祠》:“短艇轻桡随处舣,又到中臣香火地。神鸦社鼓不成声,哀欲死,无生气,入门撮土为公祭。 痛饮黄龙今已矣,亮节孤忠空赍志。满园花木又凋零,余碧水,向东逝,盈盈酷似伤心泪。”他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行业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