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学设计.docxVIP

部编本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学设计.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核舟记 教学目标: 欣赏王叔远奇巧的雕刻技艺; 品味魏学洢高明的语言艺术; 了解苏轼游览赤壁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课前激趣:《中国雕刻之微雕艺术》视频。) 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是手工雕刻艺术,手工雕刻艺术品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微雕,其中王叔远的核舟是最为不凡的。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品核舟,忆苏轼,赏美文。 二、技之奇巧 这枚核舟很精巧,我们看到魏学洢记录的核舟有多大?大家用原文来回答。 “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根据考证,这枚核舟换算成数字:首尾长2.9厘米,高2厘米。(展示自制小核舟)就是这般大小。 在如此细小的核舟上雕刻,我们不得不佩服王叔远技艺的“奇巧”了! 下面请大家自由的大声朗读《核舟记》,圈点勾画出体现王叔远技艺“奇巧”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3分钟】 (板书)(1)舟小内容多。 第6节53样东西。 雕刻人物逼真。 核舟虽小,但其雕刻的人物形神飞动,神态逼真。苏轼之专注、黄庭坚之畅谈专注、佛印超尘脱世的神情栩栩如生。两个舟子一个粗犷、悠闲,一个平静、专注,鲜明的对照更显雕刻之功,人物形象之逼真让人称奇。 雕刻细致入微。 注重细节“卷底衣褶”之皱纹都可见到;佛印左臂上的念珠“可历历数也”;船舱刻有八扇小窗,“启窗而观,雕栏相望”;船背上的题名“细若蚊足,勾画了了”。微细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让人称奇。 点评:这枚核舟为王叔远天启壬戌年即1622年所刻,而明代科学家用放大镜来观测日食在1628年,所以王叔远雕刻核舟时,没有使用放大工具,全仗目力,技艺甚是了得啊!? 三、艺之奇巧 如果核舟上仅有一堆人和物的堆积罗列,即使再精细也只能叫技术而称不上精美的艺术品。就像苏州园林的假山如果没有匠师们匠心独运的堆叠,就只是一堆碎石乱砖罢了。所以精美的艺术品要有主旨否则就缺乏灵魂。大家看这枚核舟的主题是什么? 这里的主题也就是核舟的主要内容。 “盖大苏泛赤壁云” 这是魏学洢在第2节直接明确地写出来的。王叔远的核舟上又是如何明确这个主题的呢? 对联:“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是苏轼前后《赤壁赋》中的语句。 上学期我们学过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这是和《赤壁赋》同时期的作品。有谁来简单介绍下背景? 【苏轼泛舟游赤壁的写作背景,即乌台诗案后苏轼在黄州的贬谪生活。要说出苏轼的精神风貌。(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初时心情自是烦闷,需要排遣。在朋友的陪伴下,对佛教、道教的浸润下,苏轼变得随性自适、旷达乐观。)】 王叔远雕刻苏东坡泛赤壁这个有极大人文精神的主题选择的妙,揭示的巧! 王叔远对素材的选择如此独特,让我们不禁再为王叔远的“艺之奇巧”点个赞! 其实王叔远在艺术上的奇巧不仅在对素材的选择上,还有对于人物的设定(比如为什么安排佛印和黄鲁直还有两舟子?)、神情仪态的设计(为什么给佛印安排这样一种情态?为什么没有人摇船?)、布局安排(核舟人、物的设计安排)。 请大家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及课外资料的积累,说一说王叔远“艺之奇巧”的具体表现吧! 【课前提供材料(见附录):苏轼的“乌台诗案”前后,贬谪生活;魏大中的材料;佛印介绍;黄鲁直介绍,偏重与苏轼的关系。前后《赤壁赋》。】 (1)人物的设定 苏轼:主人。由“峨冠而多髯”【“峨冠”取自《离骚》“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我把头上的帽子加得高而又高啊,我把耀眼的佩带向下拉得紧而又紧),将东坡比作遭谗放逐的屈原,突出他不满现实而要求超脱现实的思想。】 黄鲁直:亦师亦友的知己 佛印:性格相投、人生理想一致的大和尚 (2)神情仪态的设计 佛印的体现出不拘礼法、自由自在、看破红尘的放浪形骸。“袒胸露乳”洒脱不群,超尘绝世的个性。“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沉醉于清风明月之中。佛家的“出生死”(超越生死)、“超三乘”(三乘:即‘ \t /item/_blank 声闻乘’、‘ \t /item/_blank 缘觉乘’、‘菩萨乘’ ,是东坡的理想境界。所以佛印在一能展现苏东坡的理想人生境界,二能展现赤壁之游放松、自在的氛围。他神情潇洒健朗,悠闲自得,似乎摆脱了人间的怨慕烦恼,所以“与苏黄不类” ,王叔远刻画他侧身向着苏黄,却昂首仰视, 与苏、 黄二人身近神远,不即不离,恰如其份地表现了《后赤壁赋》的悟境, 而又不掩东坡形象的光辉。 苏东坡、鲁直:黄鲁直和苏轼两人抚背并膝,共阅一手卷,且有言语交流。暗示两人对赤壁之战历史画卷的欣赏和对艺术人生的探讨。东坡、鲁直之间除苏 “抚鲁直背” 这一细节略示师生之别外, 二人肩并肩安排在同一位置上,这既符合苏、黄二久的亲密友谊和实际地位与影响,也正确反映了《前赤壁赋》主客的统一性。因为在赋体文学里主与客的关系

文档评论(0)

qing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