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画龙点睛[文字可编辑].ppt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讲 画龙点睛 精心拟题 知识要点: 1 、标题是作文的眼睛。如果文章拥有一双 迷人的“眼睛”,读者对本文便会一见钟情。 2 、“题好一半文”。 3 、从内容上看,文章的题目要力求新颖脱 俗,使人一见有为之一震的感觉。 4 、从立意上看,要“求真求细”“量体裁 衣”,力求让拟定的题目能概括文章的主要精神。 1 、巧用修辞 修辞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 生动鲜明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如 : ( 1 )比喻 《我渴望老师的 “阳光” 》(四川成都) 以“阳光”比喻温暖的关爱,简洁含蓄,如将 喻体换成“热情帮助”之类,则索然无味。 又如《我发现女孩也可以做 “太阳” 》 (江苏南通)、《家,我们成长的 避风港 》 (山西长治),这些设喻佳题也都富于文学色 彩。 ( 2 )借代 如《人生需要 掌声 》(安徽合肥),这一 标题借“掌声”代“鼓励”,也很有创意。 辽宁大连一位考生紧扣母亲乌黑发丝中的白 发展开叙写,揭示岁月无情、母爱无价这一真 谛,给文章拟题目—— 《黑白债》 ,借色彩代本体,又亮出线 索,寄托深情 ( 3 )层递 《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 (浙江温州)读 书的兴趣、方法和作用在递进中表达得简练生 动。 ( 4 )比拟 《小树又快活了》(江苏盐城)《读水千遍 真有趣》(陕西西安)前者运用拟人辞格让小 树具有人的感情,后者把“水”拟作能“读” 之物,用的是拟物辞格。 ( 5 )对偶 《朋友最真,友情最贵》 (吉林长春)、 《读智慧之书,做有用之才》 (浙江温州)这 两例都将文旨浓缩在整齐对称的句子中,体现 出考生善于推敲的语言功夫。 ( 6 )双关 《我最需要一剂 良药 》(安徽庐江)文中 “良药”既能治腿疾有能治心病,一语双关, 内蕴丰富。 ( 7 )顶真 《读书乐乐读书》(浙江温州)《活读书 书读活》(同上)这两例运用顶真兼回环辞 格,风趣地展示读书之趣、读书之乐和读书 之法。 ( 8 )反语 《我发现了家中的“贼”》(河北石家庄) 家中几次“失窃”,“作案者”原来是瞒着别 人给灾区寄钱的一家人的三个成员,题中用 “贼”,贬词褒用,凸现一家人的高尚品德, 幽默风趣。 二、善于引用 ( 1 )引用诗词 古典诗词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内涵底蕴,用它 们来作题目,一是不落俗套,二是读者喜闻乐见,富 有亲切感。台湾作家三毛的小说 《蓦然回首》 用的就 是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宵》中“众里寻他千 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词句;又 如鲁光的《中国姑娘》中,有一段写袁伟民训练女排 姑娘时近乎残酷无情的内容,小标题为 《道是无情却 有情》 ,就是活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运用古诗 词或成语典故来作标题,还可以显示出作者浑厚的文 学素养和不同一般的写作功底因此,常用的一种拟题 方法。 ( 2 )引用歌词 现在的流行音乐中,不少歌曲的歌名、歌词非常 优美,借用它们作文章的标题,既显得活泼风趣, 又容易把读者带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如一位同学 在中考作文时自拟的题目是《因为爱你》,见到这 个题目,读者一定会惊讶不已,想不到考场里还有 这样大胆的学生!可当你阅读时,发现作者记叙的 原来是一段与网络有关的故事,结尾时他又巧妙地 引用歌曲里“因为爱你,更珍惜我自己”的歌词, 全文可谓浑然天成;《女孩四重奏》讲述的是女生 寝室里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晴天·阴天·雨天》 讲述的是自己一天的几次误会。 3 、借用符号 ( 1 )标点符号属无声的语言,用之拟写文题,清新活 泼 , 形象生动,往往给人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如 2000 年 浙江一考生所拟文题为 《人生,丰富多彩!》 ,作者以感 叹号为题,语势铿锵有力,形象地表明“人生没有固定的 格式”,并点出只要“把握好手中的生活之舵,人生将丰 富多彩”这一主旨。 ( 2 )将数学符号引进标题,借以昭示所要表达的主 旨,具有直观、醒目、富有哲理、吸引人等特点,往往收 到出奇制胜之效。近年来正悄悄兴起于全国各类报刊,话 题作文的拟题亦不妨借用之。 2000 年江苏一考生以 《 10- 1=……》 为题,巧用数学符号组成等式,设置悬念,为读 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对生活中的“ 10 减1”现象作了 多层次多角度的诠释,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练 习 秋天,北京大学新学

文档评论(0)

sunhong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