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下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诵备课讲稿.ppt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诵备课讲稿.ppt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交流展示 1.“缺月”“疏桐”“漏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惊起却回头”中的“惊”字如何理解? 描写了寂寞清冷的世界,表达了作者遭受贬官后凄凉孤独的心境。 “惊”字一语双关,表面指孤鸿受惊回头,实际指自己因诗获罪后惊魂未定。 3.“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有什么含义? 4.这首词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运用拟人的手法,表面上写孤鸿不愿栖息高枝,独宿荒冷沙洲,实际上是以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受贬官后内心的孤苦与志趣的高洁。 这首词运用了托物抒怀的手法,作者以孤鸿自比,表现了诗人孤独的心境和高洁的志趣,是作者对人生的反省,也是对理想的坚守。 5、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恨的内容: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无人理解的忧愤。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卜算子·咏梅 陆游 1、抓住词中意象感受词中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该词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学习目标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咏物诗(词)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咏物诗(意象的形象) 1、抓住作者对“物”的描写。 2、体味作者在“物”中寄托的情感和理想 (注意一些人格化的描写) 3、常见的表现手法: 拟人、反衬、象征、托物言志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词人。一生力主抗金,志在恢复中原。因“喜论恢复”,受到投降派忌恨,受人排挤,结果被黜免,回乡闲居至死。 陆游是创作力非常旺盛的诗人,《剑南诗稿》共收录9300余首诗词,加上遗稿,有一万多首。诗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壮志难酬 作者简介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朗读诗歌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常建:唐代大诗人。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进士,仕途坎坷,直到天宝年间才被授予县尉,后辞职还乡。 他的诗歌往往以山林寺观为描写对象,善于用光和影构成幽静的境界。 作者简介 清晨,当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静寂,只能听到那悠悠敲钟的回声。 疏通诗意 合作探究 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妙在何处? 3.“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4.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哪个?颔联简化为哪个成语,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5.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交流展示 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深”意思是草木茂盛,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妙在何处? “悦”意思是“使……高兴”,这句话写出了破山寺山林茂密、禽鸟啾唧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向往自由的情怀。 “空”字是全诗的诗眼,意思是“使……心无杂念”,这个字把山光水色的美与作者厌弃尘俗、向往佛门清净生活的心情巧妙结合,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旨趣。 3.“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4.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哪个?颔联简化为哪个成语,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不矛盾,作者以声衬静,以钟磬音来衬托环境的幽静,抒发了心无杂念、诗人向往佛门清静的思想感情。 成语“万籁俱寂”。“曲径通幽”,比喻做事情经过曲折取得成功。 5.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祥和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 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

文档评论(0)

158****8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