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老师《枫桥夜泊》课堂教学实录.doc

王崧舟老师《枫桥夜泊》课堂教学实录.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千年钟声,千年文化 ——王崧舟老师《枫桥夜泊》课堂教学实录  王崧舟老师简介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系国家级学科带头人、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杭州市小语会会长,现任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理事长兼拱宸桥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 王崧舟老师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关照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他的语文课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栏目、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教频道播出,《语感教学法》入选教育部《中国名师》音像专著工程。自1992年以来,他先后主持了《电化教学和语感培养》、《“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课堂语感教学策略》等省部级立项课题的研究,其课题成果多次荣获省部级一、二等奖。他先后应邀100多个城市开设教学观摩课500多节次,先后出版学术专著5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评为“2007年中国小语界十大杰出人物”之一。   一、启:枫桥钟声越千年   师: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   生:(自由应答)听过。   师:好听吗?   生:(自由应答)好听。   师:看来,这首在上个世纪末非常流行的歌曲,至今还能受到大家的欢迎。这首歌,不但曲子好听,歌词也写得相当出色。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师: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歌词)   师:好听!不但声音好听,读得更是好听!大家注意看,歌词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生1:睡不着,失眠。   师:说得好!“睡不着”是大白话,“失眠”呢,是近义词。一俗一雅,意思就说得明明白白了。其实,“无眠”还可以找出很多近义词来,比如,不能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2:不眠。   师:难以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3:难眠。   师:未曾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4:未眠。   师:因为发愁而无法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5:愁眠。   师:一口气,找到了五个近义词。无眠,就是“失眠”,就是“不眠”,就是“难眠”,就是“未眠”,就是“愁眠”。一句话,就是睡不着觉啊!好的,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歌词,感受感受“无眠”的滋味儿。   生:(齐读歌词)   师:那么,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生1:钟声。   生2:钟声。   生3:钟声。   师: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那么,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   师:注意,这是古诗。你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有了古诗的节奏和味道)   师:读得好!那么,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   生:寒山寺的。   师:没错,这是寒山寺的钟声。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生:十年。   师:十年,整整十年,可见这钟声的魅力!那么,这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就在一首诗中写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   师:高启所写的钟声,也是寒山寺的钟声。让人奇怪的是,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高启总会想起一个人,谁?   生:张继。   师:张继?张继何许人也?为什么几度经过都要忆张继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师: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就写到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来,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诗句)   师: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曾经到过哪儿?   生1:枫桥寺。   师:没错,寒山寺又名枫桥寺,因为它就在枫桥的边上。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   生1:钟声。   师:七年之后,诗人陆游又到了哪儿?   生2:又到了寒山寺。   师:又听到了什么?   生2:钟声。   师:七年不变是钟声啊!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陆游的这番感慨。   生:(齐读诗句)   师: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所以,如果不是“七年

文档评论(0)

qing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