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和学习植物抗病性的机制有助于揭示抗病性的本质47讲课教案.ppt

研究和学习植物抗病性的机制有助于揭示抗病性的本质47讲课教案.ppt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叶片病健组织间形成木栓层 离层(abscission layer)即脱落层,将受病部位与健康组织隔断,阻止了物质的运输和病菌的扩散,受病组织逐渐的皱缩、死亡,随同病原菌一起脱落。 核果类树木的叶片受病原菌危害后易形成离层。 叶片病叶周围形成的离层 桃穿孔病—产生离层 四、主动抗病性的化学因素 该类抗病性因素主要有过敏性坏死反应、植物保卫素形成和植物对毒素的降解作用等,研究这些因素不论在植物病理学理论上或抗病育种的实践中都有重要意义。 1、过敏性坏死反应 过敏性坏死反应(necrotic hypersensitive reaction)是植物对非亲和性病原物侵染表现高度敏感的现象,此时受侵细胞及其邻近细胞迅速坏死,病原物受到遏制或被杀死,或被封锁在枯死组织中。 过敏性坏死反应是植物发生最普遍的保卫反应类型,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小种专化抗病性的重要机制,对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等多种病原物普遍有效。 研究和学习植物抗病性的机制有助于揭示抗病性的本质,合理利用抗病性,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第一节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 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特性。 抗病性是植物与其病原生物在长期的协同进化中相互适应、相互选择的结果。病原物发展出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植物也相应地形成了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抗病性。 抗病性是植物普遍存在的、相对的性状。所有的植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病性,从免疫和高度抗病到高度感病存在连续的变化,抗病性强便是感病性弱,抗病性弱便是感病性强,抗病性与感病性两者共存于一体,并非互相排斥。只有以相对的概念来理解抗病性,才会发现抗病性是普遍存在的。 抗病性是植物的遗传潜能,其表现受寄主与病原的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环境条件的共同影响。 按照小种专化性区分: 1、小种专化抗病性(race-specific resistance):对锈菌、白粉菌、霜霉菌以及其它专性寄生物和稻瘟病菌等部分兼性寄生物,寄主的抗病性可以仅仅针对病原物群体中的少数几个特定小种,具有该种抗病性的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间有特异性的相互作用,也称为垂直抗性(vertical resistance)。 这种抗病性是由主效基因控制的,称为主效基因抗性、单基因抗性或寡基因抗性,抗病效能较高,是当前抗病育种中所广泛利用的抗病性类别;其主要缺点是易因病原物小种组成的变化而“丧失”,在生产上这种抗性是不稳定和不能持久的。 2、非小种专化抗病性(race-non-specific resistance):具有该种抗病性的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间没有明显特异性相互作用,也称为水平抗性(horizontal resistance)。是针对病原物整个群体的一类抗病性。 病原物毒性不依寄主抗性基因的变化而变化,寄主品种没有它们自己所特有的病原物小种。 在遗传上抗性一般是由多个微效基因控制的,也叫微效基因抗性或多基因抗性。这种抗性表现为中度抗病,是稳定和持久的。 基因对基因学说 (gene-for-gene theory): 20世纪50年代由Flor提出,阐明了抗病性的遗传学特点。 该学说认为: 寄主方面—决定抗病性的基因 病原方面—决定致病性的基因 该学说不仅可用以改进品种抗病基因型与病原物致病性基因型的鉴定方法,预测病原物新小种的出现,而且对于抗病性机制和植物与病原物共同进化理论的研究也有指导作用。 vs 按照寄主植物的抗病机制区分: 1、被动抗病性(passive resistance) :植物与病原物接触前即已具有的性状所决定的抗病性。 2、主动抗病性(active resistance):受病原物侵染所诱导的寄主保卫反应。 1、抗接触,2、抗侵入,3、抗扩展,4、抗损害,5、抗再侵染。 其中,抗接触又称为避病(disease escaping),抗损害又称为耐病(diseaea tolerance),而植物的抗再浸染特性则通称为诱导抗病性(iduced resistance)。 植物抗病反应是多种抗病因素共同作用、顺序表达的动态过程。 根据表达的病程阶段不同区分: 耐病性:植物能忍受病害,在产量和质量方面不受严重损害的性能。 避病性:由于某种原因,使本质上并非抗病的植物,最易感病的阶段与病原物的侵染期相错,或者缩短了寄主感病部分暴露在病原物之下的时间,从而避免或减少了受侵染的机会。 1、高抗:受轻度侵染,表现轻微受害; 2、中抗:中等程度感染和受害; 3、中感:明显的感染,受害程度较重; 4、高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