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下课后题答案 古代汉语里的谦称和尊称(网友来稿).docVIP

古代汉语下课后题答案 古代汉语里的谦称和尊称(网友来稿).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汉语下课后题答案 古代汉语里的谦称和尊称(网友来稿) 【--考试祝福语】 马兆琪 古代汉语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人称代词作主语的现象不如现代汉语普遍,特别是第一、二人称。推究起来,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古代汉语里省略主语的现象较多;二是由于古代人更乐于对自己用谦称,对听话人用尊称。下面,本文就以现行初中语文课本里几篇古文中的句子为例,说一说古代汉语的尊称和谦称。 请注意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对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2、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战国策魏策四唐雎不辱使命》) 3、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与天下(陈寿:《隆中对》) 4、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诸葛亮:《出师表》) 上面四例中的“臣”“寡人”“孤”“愚”都是指说话人自己,属谦称,在句中的语法作用是代替第一人称作主语。类似的词语还有“仆”“妾”等。事实上,说话人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表谦称的方式,例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庭斥之”(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谦称也往往取代第一人称作中心词的定语或动词的宾语。例如: 5、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战国策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6、 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墨子公输》) 7、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8、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上面例5每句中的第一个“臣”和例6中的“臣”以及例8中的“寡人”都是谦称作定语的情况,而例5每句中的第二个“臣”和例7中的“臣”则均作宾语。 这是谦称代替第一人称的情况。古汉语里也常常用尊称替代第二人称作句子的主语,例如: 9、(卜者)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10、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同上) 11、 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同上) 12、 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战国策魏策四唐雎不辱使命》) 13、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墨子公输》) 14、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 15、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陈寿:《隆中对》) 16、 (邹忌)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上面八例中的“足下”“公(等)”“先生”“(夫)子”“主上”“君”等都是指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尊称,表示第二人称作主语。例11中“将军”是用官(军) 尊称对方,而古代汉语中也不乏用对方的字来表示尊称的,例如:“今少卿抱不测之罪”(司马迁:《报任安书》),“少卿”即为任安的字。 同谦称一样,尊称也经常替代第二人称而作中心词的定语或动词的宾语,例如: 17、 足下事皆成,有功。(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18、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墨子公输》) 19、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秋水庄子与惠王游》) 20、 庄子来,欲代子相。(《庄子秋水惠子相梁》) 21、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出师表》) 上面五例中前三例中的“足下”“子”皆作定语,后二例中的“子”“陛下”均作宾语。此外,古汉语中也存在用尊称代替第三人称的情况,似乎并不多见,例如: 22、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 23、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陈寿:《隆中对》) 24、 (陛下)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诸葛亮:《出师表》) 25、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同上) 上面四例中的“先帝(主)”“圣”均是尊称替代第二人称。其中,例22、例23中的“先帝(主)”作主语,例25中的“先帝”作宾语,而例24中的“圣”“先帝”都作定语。 需要明确的是,前面诸例中的谦称和尊称都是替代的人称代词,而不是人称代词,属于名词一类。笔者认为,基于上述种种情形,从总体上来说,古代汉语里人称代词的

文档评论(0)

scj1122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66052137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