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5单元 阅读 20.创造宣言》公开课课件_10.ppt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5单元 阅读 20.创造宣言》公开课课件_10.ppt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 创造宣言 1.掌握反驳论点的驳论方式,把握运用事实论 据进行反驳的论证方法。 2.理解演讲稿富有号召力、鼓动性的语言风格。 3.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学习目标 【陶行知】(1891—1946),安徽省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走近作者 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本文写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 写作背景 字词积累 遁词 玄 奘 懦夫 苏彝士 供奉 供 给 中伤 豢养 灌溉 繁殖 zhòng nuò huàn zhí gài xuán zàng yí gòng gōng jǐ dùn 【遁辞】因理屈词穷而避开正题所说的推托应付的话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信背离。形容十分孤立 【鲁钝】不敏锐,笨拙 初读课文,思考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呢?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整体感知 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明确文体。 议论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明确了本文的文体,那么作为议论文,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本文中心论点: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论点是怎样一步步提出来的?为何不在开头提出? 本文首先在开头用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活人、理论及技术;后反驳五种错误观点,渗透自己的论点。 当读者被充分的例证折服后自然接受了作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逻辑力量和说服力。 思想者 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相同,通过驳论达到立论的目的。 联系本单元前面3篇课文,思考课文第5-10段的论证方式与哪一篇相同。 作者在5-10段中批驳了哪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 环境太平凡; 生活太单调;? 年纪太小; 太无能; 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八大山人 飞帝亚斯 米开朗基 反驳 《易经》 《正气歌》 《国际歌》 雷塞布 平老静 莫扎特   爱迪生 帕斯加尔  曾参  惠能 玄奘 哥伦布 莫扎特 歌德 古语 朱耷(1626-约1697)清初画家。南昌(今属江西)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一度为僧,又当道士,在南昌建青云谱道院。有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等别号。擅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凝练,形象夸张;亦写山水,意境冷寂。所画鱼鸟每作“白眼向人”的情态,署款八大山人。他的绘画技法,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工书法,行楷学王羲之,纯朴圆润,自成一格。 《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阴阳一元论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 六祖惠能大师(公元638——713年),俗姓卢,唐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中国禅宗杰出大师。24岁闻《金刚经》开悟而辞母北上湖北黄梅谒五祖弘忍,以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法偈得五祖认可,夜授《金刚经》,密传禅宗衣钵信物,为第六代祖。六祖惠能的思想,集中体现于《六祖法宝坛经》。 偈 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结合名言警句讲道理来进行反驳。列举的典型事例具有说服力,道理又讲得充分,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自然驳倒对方观点。 结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东山樵夫只见茅草,不见树苗,把树苗与茅草一起焚烧,毁掉了原本能长成参天大树的树苗。 用一句话概括第13段的内容。 写东山樵夫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呢? 这是比喻论证,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从反面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观点,正是由于丧失创造力后果可悲,所以才要呼唤创造之神的回来,逐步引出创造宣言。 1.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比喻妙用。 (1)第4自然段“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句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286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