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民间舞蹈音乐.ppt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民间舞蹈音乐 第一节 概述 一、民间舞蹈的定义 : 民间舞蹈是在民间形成,并流行于民间的舞蹈艺 术。它有“民间歌舞”和“民间乐舞”两种形式。 1 、民间歌舞:是以歌与舞蹈相伴随的形式。 2 、民间乐舞:以器乐为伴奏的舞蹈形式。 二、民间舞蹈在我国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现我国 56 个民族约有民间舞蹈 17636 个,汉族民 间舞蹈大概有 14291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大概有 3345 个。且汉族的民间舞蹈多用于娱乐,而少数民族的 民间舞蹈多用于礼仪、祭祀、宗教或民俗活动中较 多。 如:汉族的“花灯”、布依族的“香花舞” (用一根五尺长的木棍或竹棒,插在嫩南瓜上,瓜 上插满香,制成香瓜杖,以驱鬼逐疫,祈求庄稼丰 收、国泰民安,或在白喜的时候熄灯焚香而舞,持 续 3 天)、仫佬族的“追魂舞”、哈尼族的“阿依搓” (送葬舞蹈)等等。 蒙古族的“安代”舞,用于治病、求雨和驱魔等祭祀活动。 纳西族的“东巴舞”,属于宗教舞蹈,消灾祈福、跳神还愿。 苗族风俗性的“芦笙舞”,表现青年男女恋爱活动的群舞。 群众性的“芦笙舞” 汉族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花灯”,祭祀神灵。 表演性的“花灯” 群众性的“花灯” 少数民族的舞蹈除在祭祀、礼仪、节日中有表演 功能外,还具有教育的作用, 如白族的“西山打歌”、 “绕山林”、维吾尔族的“萨玛舞”等。 与少数民族不同,汉族民间舞蹈的主要功能是娱 乐, 如汉族的“花灯”、“秧歌”、“采茶”等。 三、民间舞蹈的历史发展脉络 《吕氏春秋》中曾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 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奴隶时代的乐舞,主要是以祭祀、崇拜天地和 祖先为主要内容,如傩舞(它是中国古代大傩祭典 中的仪式舞蹈)。汉代的《龙舞》和《鱼舞》是在 民间祭祀中祭祀求祈仪式时所用,而相和歌则主要 用于宫廷娱乐。唐代大曲发展极盛,吸收了许多少 数民族舞蹈音乐。宋元时期,民间歌舞繁荣,戏曲 艺术兴起,表现力强、形式多样、题材广泛、技艺 高超。 从古代的乐舞到汉唐的歌舞大曲,它们在当时的 音乐文化中都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宋代戏曲艺术举之 后,这地位才逐渐为新兴的戏曲所代替。但是,歌舞 和舞蹈并末因此而终止了它们的发展。一方面,戏曲 广泛地吸收了歌舞和舞蹈的丰富的艺术成果,形成了 一种子定于特色的歌舞剧的形式;另一方面,在我国 各族人民中间,歌舞和舞蹈依然是他们的音乐文化生 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种节日的集会中,歌 舞和舞蹈是具有广泛群众性的一种文艺形式。 四、民间舞蹈音乐的特点 诗(诗歌)、乐(音乐)、舞(舞蹈)的结 合,载歌载舞、歌舞相融是我国民间舞蹈的重要特 点。民间舞蹈的伴奏以打击乐器为主,以吹奏乐器 为辅,弦乐器用的较少。 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其言之不足,故嗟 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大序》) 第二节 汉族民间歌舞音乐的代表种类 我国汉族民间歌舞音乐中最具代表性意义 的品种是北方的秧歌和南方的花灯、采茶,它 们都属于歌舞音乐。 一、 秧歌:它是流行于汉族北方地区的一种民 间歌舞,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时在露 天表演的一种融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形式。 秧歌的表演形式一般有“地秧歌”和“高跷”两 种,地秧歌为徒步在地面上歌舞,高跷则为双脚踩在 缚以腿部的木跷上歌舞,又名“踩高跷”。 秧歌的音乐一般有三个部分:小场演唱( 唱小 调) 、 锣鼓打击 (舞蹈伴奏) 和唢呐吹奏( 舞蹈 伴奏) 。 秧歌的种类有开朗奔放的“东北秧歌”、诙谐风 趣的“河北秧歌”、刚健有“山东秧歌”、“陕北秧 歌”等。 关于秧歌剧种的起源,各地秧歌都有类似的传说。 即某地有某水田,农民插秧时唱一种田歌,称之为 “秧歌”。秧歌起源于插秧等秧田劳动中唱的歌,其 中 的“歌”大多是民间时调(属于小调的一类)的直接 运用,常带有乐器伴奏;“舞”除扭秧歌外,还有舞 狮、跑旱船等;“戏”大多是二人或三人的歌舞小 戏,也在情节复杂、人物较多的大戏。 1 、东北秧歌 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 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并 吸收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形式诙谐, 风格独特,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 板上,扭在腰上, 花样繁多的“手中花”, 节 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俏、幽、稳、美的 韵律, 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 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 2 、河北秧歌 起源于民间“花会”, 在清代地方戏曲兴起时, 才逐渐与“花会”脱离,从而搬上舞台独立演出。 最初,搬演的剧目都是以“两小”或以“三小”为 主的故事情节较简单的、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要内 容的剧目, 后来,由于受到梆子戏、京剧等大剧种 的影响,又学演了一些大戏剧目, 无管弦乐器伴 奏,唱者“徒歌”,仅以锣鼓击节而已

文档评论(0)

jinchen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