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先秦中原农业文化的发达及对中原文化特质的影响??
?
邵宗波
决策探索第四期2007-04-29
?
--------------------------------------------------------------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其中的《禹贡》篇是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篇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当时冀、兖、青、徐、扬、荆、豫、梁、壅九州的方位、土质、物产、贡税、水路交通等,对于研究中国远古时代农业经济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其中“荆河惟豫州”这段话专门记载了中原豫州的有关情况:
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皆入于河,荥波既猪,导菏泽,被孟猪 。厥土为壤,下土坟垆。厥田惟中上,厥赋错上中。厥贡漆、枲、絺、纻,厥篚纤、纩,锡贡磬错。浮于洛、达于河。
这段文字虽然仅61个字,但其中却浓缩了丰富的信息,从中可以窥见中原农耕文化的一瞥。
??????? 首先,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当时中原地区的地理状况。“荆河惟豫州”指出了豫州所处的方位,即大约今湖北省到黄河中下游一带。李学勤先生将文献和考古成果综合起来,把东周时代列国划分为7个文化圈,即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圈、齐鲁文化圈、楚文化圈、吴越文化圈、巴蜀滇文化圈和秦文化圈。从东周地形图上看,中原文化圈地处黄河中下游,以当时周之都城洛邑(今洛阳)为中心,南到郑、卫,北至晋国南部,也就是战国时周和三晋(不包括赵国北部)一带,跨黄河中下游南北两岸;其南部是楚文化圈,北面是包括赵国北部、中山国、燕国以及更北的方国部族构成的北方文化圈。从地理方位来看“豫州”正处于中原文化圈内。
??????? 文化的形成可以从地理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国际条件多个角度来考察。虽然地理决定论是片面的,但不可否认,地理环境的考察则是最基本的和首要的,因为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当地的生产方式,进而又影响到其社会结构甚至国际环境;而且越早的文化,地理因素对它的影响越大。如中国内陆环境形成的文化传统与西方海洋国家形成的文化传统就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人比较重人文、重伦理、讲中和,相对而言,西方人则比较重科学、重法治、讲创新;同是中国文化,北方文化和江南文化在某些特质方面就有着很大的差别:北方游牧民族彪悍粗犷、勇敢尚武,江南人民生性细腻、追求精致。为何有如此差别?如果从地理环境和经济方式的方面来考察这些差别就较容易理解了。
?????? 早期中原农耕文明为何发达?《禹贡》篇可以为我们透露出些许信息。“伊、洛、瀍、涧皆入于河,荥波既猪,导菏泽,被孟猪。厥土为壤,下土坟垆”则反映出中原地区河流较多,土质良好。我们知道,中原地处黄河中下游,黄河多泥沙,具有强大的造陆作用。黄河流经之地,大多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比较适中,适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这就为当时中原农耕方式在地理上提供了客观条件和优势。而有关神农氏的传说可以说是中国最早农业的见证,《史记·正义·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市,又曰烈山氏”。《易·系辞》云:“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国语·鲁语上》曰:“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祀之以为稷”。《白虎通》卷一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当然,这些文献虽多属传说,但并非全是子虚乌有,我们可以怀疑是否真的有神农氏其人,可文献中所反映出来的史实却不容否定;而近年来,尤其自1996年5月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以来,中原地区考古发现硕果累累,星罗棋布的文化遗存与传世文献互相印证,向世人昭示了夏商周时代甚至更早时期中原地区已处于农业为主的历史阶段。如上世纪70年代在中原地区发现的磁山—裴李岗文化遗存中,发现了很多窖穴,内有大量已经腐朽的粟的遗迹。还发现了石斧、石铲、石镰以及石磨盘、石磨棒等,数量众多,形制规整。其中在位于河南新郑西北的裴李岗文化遗存中,一些房基的周围也发现了一些化腐朽了的粟粒。1991年在河南扶沟县西店村的黄土岗上发现了一件石磨盘,是目前已发现的139件裴李岗文化石磨盘中最大的一件。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测定,磁山—裴李岗文化距今约8000年,比仰韶文化要早1000多年,说明中原地区农业文化在很早时候已相当发达。
?????? 从文献和考古发现来看,从尧、舜、禹及商周时期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了农业的重要性,《尚书》其他篇章曾多处谈到过这个问题。如《尧典》云:“(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并命羲中、羲叔、和仲、和叔分别到东、南、西、北四方主持祭祀,察看民众的四季生产,并让4人推定历法以便安排生产。那时还认识到了农耕可以使劳动者安土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