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汕头一模主观题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doc

2010年汕头一模主观题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0年汕头一模主观题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 一、古诗文阅读鉴赏 9. 断句和翻译(10分) (1)(4分)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二人默然出。 【评分细则】每漏断两处扣1分,只漏断一处不扣分。 (2)①(3分)邵宝颁布法令,不把去世亲人下葬的读书人不能够参加科举考试,于是相继把亲人下葬有上千人。(“士不葬亲者”“与”各1分,句意1分) 【评分细则】 ⑴“士不葬亲者”翻译出定语后置给1分,如“不把去世亲人(父母)下葬的读书人”、“ 不把去世亲人(父母)下葬的人” 、“ 不把去世亲人(父母)下葬的士人” 、“ 不把去世亲人(父母)下葬的士”; ⑵“与”译成“参与”或“参加”得1分; ⑶句子大意对给1分。 【典型答例】 满分答例①:邵宝颁布法令,不把去世亲人(父母)下葬的读书人(士人)不能够参加(参与)科举考试,于是相继(相互跟随着,相互率领着)把亲人下葬有上千人。 满分答例②:邵宝下令,不埋葬已故亲属的读书人不得参加考试,因此数以千计的人相互带领着埋葬已故亲属。 2分答例①:邵宝下命令,读书人如果不埋葬自己的亲人就不能参加考试,于是人们纷纷举行葬礼,数目达到上千件。 1分答例①:邵宝下令,凡是不祭拜已故亲人的士大夫都不能参加考试,于是一起率领千万人去祭拜。 1分答例②:邵宝传令下去,如果考生们父母亡后不埋葬他们,都不让他们考取功名,于是有数以千计的人埋葬他们已故的父母。 1分答例③:邵宝下令,应试者不埋葬父母不能考试,于是他用许多办法率领他们举行葬礼。 (2)②(3分)邵宝刚十岁时,母亲生病,邵宝写文章祭告上天,希望减去自己的寿命来延长母亲的寿命。(“甫”“愿”各1分,句意1分。) 【评分细则】 ⑴“甫”译成“刚”、“刚刚”、“才”、“仅”给1分; ⑵“愿”译成“希望”、“愿意”、“自愿”得1分; ⑶句子大意对给1分。 【典型答例】 满分答例①:邵宝刚(刚刚,才,仅)十岁时,母亲生病,邵宝写文章祭告(祈祷,祷告,请求,祈求)上天,希望(愿意,自愿)减去自己的寿命来延长母亲的寿命。 满分答例②:邵宝刚(刚刚,才,仅)十岁时,母亲生病,邵宝写文章祭告(祈祷,祷告,请求,祈求)上天,希望(愿意,自愿)缩短自己的寿命来延长母亲的寿命。 2分答例①:到了十岁,母亲生病,邵宝写了篇文章祈告上天,希望减少自己的寿命来延长母亲的寿命。 2分答例②:在邵宝十岁时,他母亲生病了,他向上天祈求说愿意减少自己的寿命来延长母亲的寿命。 2分答例③:养育(哺育)他十年后,邵宝的母亲生病了,他便写了文章祷告上天,希望减少自己的寿命来延长母亲的寿命。 1分答例①:服侍了十年,母亲生病了,邵宝写文章告示天下,愿意减少自己的寿命用以延续母亲的生命。 0分答例①:服侍后母十年后,后母生病了,邵宝以文告示天下,愿以减少自己的寿命来延长母亲的年寿。 0分答例②:邵宝十岁时,母亲得疾病,邵宝上告章文给皇上,请求减少工作年限来孝敬母亲。 10.古诗词鉴赏(7分) (1)(3分)上阕通过写燕子无家可归、闷愁不语,暗示国家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社会现实,(1分)表达词人国破家败、飘泊无依的悲凉之感。(2分) 【评分细则】 解释概括词上阕的字面意思得1分;能答出“国家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百姓(人民)无家可归”、“国破家败”、“漂泊无依”中的一个即可得1分;能点出“悲凉之感”、“愁苦之情”、“哀愁之情”、“悲伤之情”给1分。 【典型答例】 1分答例①:表现了作者在功业未成的情况下,在春雨过后、燕子底飞的景色中幽愁暗生、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 0分答例①:对时光匆匆流逝、自身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2)(4分)这两句运用对比的表达技巧,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1分)一方面是戌边将士风餐露宿,日夜守卫边关;一方面是统治者和达官贵人们在灯红酒绿中寻欢作乐。一苦一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2分)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苟安江南,不思抗敌的愤慨、失望之情。(1分) 【补充答案】这两句运用反问的表达技巧。(1分)运用反问加强了语气,发出了质问:谁在关外劳苦?又是谁在玉楼享受?(2分)表达了词人对统治者骄奢享受的不满和强烈愤慨。(1分) 【评分细则】 ⑴能答出“对比”或“反问”给1分; ⑵能扣住“对比”或“反问”结合诗句分析给2分,如果分析不够具体酌情扣分。如只是答“将戍边将士和统治者作对比”只能得1分。 ⑶思想感情1分,如能答出“表达作者对统治者的愤慨(失望)之情”即可得1分。 【典型答例】 3分答例①: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谁在玉关劳苦”与“谁在玉楼歌舞”形成对比,展现的是两幅强烈反差的边关苦战图与玉楼歌舞图,增强了悲凉的氛围。 2分答例①: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玉关劳苦”与“玉楼歌舞”的比较,描写了自己为国出力,而朝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