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钱钟书论唐诗宋诗.doc

  1. 1、本文档共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钱钟书先生不太赞同“诗分唐宋”这种以时代划分诗歌的论文方法,他认为,“就诗论诗,正当本体裁以划时期,不必尽与朝政国事之治乱盛衰吻合”。钱先生当然也是承认中国诗歌是有唐诗、宋诗之分的,“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但是,他认为这种分别,“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具体地说,“夫人禀性,各有偏至。发为声诗,高明者近唐,沈潜者近宋,有不期而然者。” 钱钟书先生总结了宋诗的特点:1、首先,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这里所谓的“文”,其实就是指散文,而我们都知道,散文和议论又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并不排斥文学艺术的最本质的特点——形象性富有思辩性的散文,当它被移植到诗歌之时,我们就会发现两种情况:一是散文化的议论本身有助于突出作者自己的形象(宋人许多的政治诗、咏史诗)。二是多议论,当它们用比喻来表达时,也就成了充满生动活泼的形象,而并非枯燥的说理。同时又因为时代政治的争辩,和疑经惑古的风气,宋人好议论则更为普遍。 2、其次,以才学为诗。宋诗好用典,这突出表现在以江西诗派为首的诗派群中。宋代诗人多博学之才,他们高层次的文化素养必然会体现在他们的创作之中,这也正反映了宋诗的特色。用典其实可以让读者更准确的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而用典这一风气的形成与学术、文化的昌盛也是有关系的。 3、再者,讲求理趣。苏轼曾言:“物固是理”,又曰:“万物之变,尽其自然之理。”。宋代诗人越来越自觉深入到细腻的哲理思索和人生体验,特别擅长使用日常生活场景抒发哲理,他们将平凡的世俗事件升华为某种人生哲理,从而描写出具有哲理意味的画面。他们认为追求平淡自然,抹去文字表面的色彩,就自然会追寻字面深处包涵的深蕴。 4、最后,上述三个特点并不是自宋朝才开始的,而是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所谓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至少都可以追溯到杜甫。黄庭坚《答洪驹父书》曾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而对于哲理诗而言,宋朝之前亦已有之。六朝时期的玄言诗,唐代王维的禅理诗,都可以说是纯粹的哲理诗。但都未能真正形成哲理诗的诗风。而是直至中唐时期的刘禹锡,善于不时在山水景物的描写中出现精警的富有哲理意味的诗句,揭示盛衰交替的客观规律,回味往事所带给人的哲理感受。宋人成功的哲理诗,或称理趣诗,主要是由刘禹锡的这种脱离意象的哲理诗处发展而来。而如果上溯得更久远些,大致与中国重直觉、重形象的文化心理有关。孔子的“逝者如斯夫”即以水寓理。 在钱钟书先生看来,宋诗与唐诗相较,在题材方面是向日常生活范畴上进一步的拓展,在整体的风格上则追求平淡,而在诗歌技巧上是进一步的精致工整,比如说用典、句式音调以奇拗为主,特别是对于对偶的要求,更严于唐人,讲究公切(王安石),讲究自然(陈师道《观月》)。宋诗对于唐诗中个别词句更细致的推敲。如宋人郑毅夫的“一粒不出仓,藏中群鼠肥。”即比唐人曹邺“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来的简洁。将唐人所“抒发”过的情感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如王维“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就没有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脍炙人口。喜作“翻案语”。典型的如陈彦柔的“客舍休悲柳色新,东西南北一般春。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其实这既是对前人之作的用典,也是对前人之作的另一中发展。

文档评论(0)

文库创作者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