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包拯怎样变为“包青天”?
包公像
在各种体裁的文艺作品中,大家总能找到几个经典形象。以京剧为例:蓝脸的窦尔顿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可要说到面黑如焦炭,额间新月牙的那一张脸,再伴着惊堂木的一声脆响,不消多言,我们脑海中便能浮现起一幅包公升堂断案、为民主持公道的景象。似乎只要有他在,再难的案子都能迎刃而解,公平正义即可得到伸张。但就历史上的包拯而言,他真的是我们平时所认为的这个样子吗?
不畏权贵,痛斥皇帝历史上真实的包公
按照《宋史》等相关典籍的记载,历史上的包公,也就是包拯,生于宋咸平二年(999年),庐州合肥人。包拯从小在父母的荫庇下刻苦读书,二十九岁考中进士,被朝廷授予了建昌县(今江西九江永修县)知县的官职。然而此时,父母皆已年长,为给父母尽孝,包拯直到父母去世守丧期满后,才在家乡父老的数次劝告下出任县官,正式开始了仕途之路。此后他的官运一路高涨,至和三年(1056年)出任开封府尹,嘉佑五年(1060年)升任三司使及枢密副使,位同副宰相。嘉佑七年(1062年),包拯在开封病逝,享年64岁,当时在位的仁宗皇帝追授他为礼部尚书,赐予其“孝肃”的谥号,故后世也以“包孝肃”之名来称呼包拯。
从人物生平来看,包拯的一生,并没有什么十分特别的经历。而从为官事迹来看,他的政绩则是可圈可点。历史上的包拯十分乐于向朝廷“打报告”。面对层层贪官污吏,包拯不畏权贵,弹劾过公器私用的地方官吏;监守自盗的太监亲信;滥用职权、渎职背德的中央官员等。他甚至连皇亲国戚也不放过,对仁宗宠妃张氏外戚及舒王女婿等显贵,也上书予以弹劾,可谓是古代的“杠精”本人了。
在包拯的各类弹劾事迹中,对王逵的弹劾最为有名。王逵其人,数任地方要员转运使一职,在任期间多次巧立名目盘剥百姓,逼得地方百姓忍无可忍,奋起反抗暴政。而王逵并没有因此收敛,反而采取了派兵镇压的办法,致使民间经受酷刑、惨遭杀害者数不胜数,民怨因此沸腾。可他与当朝宰相关系密切,又得仁宗青睞,所以一直无人愿意得罪。为此,包拯连续七次上书弹劾,最后一次更是指着皇帝的鼻子骂道:现在您不顾老百姓的议论,坚持己见,任用酷吏王逵,这对于王逵一人是件幸事,但千万百姓的不幸又有谁能知道呢。经此一事后,朝野震动,朝廷终于罢免了王逵的官职。在一次次的弹劾中,包拯得了个“包弹”的诨名,常有人以此吓唬犯奸作恶的官吏,使其不敢造次。
左上图为合肥包公墓园大堂;右上图为包公墓。包公墓园位于合肥市包河南畔,由中国著名古建筑家潘谷西先生设计并建成,1987年,包公墓由肥东县解集乡包村迁至此处。
除了直言进谏以外,包拯也十分洁身自好。包拯曾任端州知州,此地以端砚闻名天下,名流权贵多有访求。端砚是贡品,每年朝廷都要征缴一定的数额,而地方官员多会借此机会加量征缴以中饱私囊,有时甚至达朝廷征缴数额的数十倍之多。他在任期间,不仅大力革除这一弊政,更是在离任之后两袖清风,“不持一砚归”,清清白白地做人做事。1973年,考古人员在合肥清理包拯及其子孙墓时仅发现一方普通的砚台而无端砚,也可侧面证明此事非虚。
但对包拯断案一项,历史上却并没有多少记载。依照《包拯集》收录的包拯奏议来看,涉及到刑事、民法的记载只有十一篇,仅占全书章目的百分之六。流传下来的断案史事则只有一个“牛舌案”。该案讲的是一户农人发现自家耕牛牛舌被割,遂来到县衙请求县官捉拿罪犯。可是割去牛舌并无利益可图,因此包拯推断这并非出于经济考量,而是仇家怀恨在心的一种报复行为,宋朝法律禁止屠杀耕牛,只需要农人把牛杀了,仇家自然会出于报复心理揭发农人,而割牛舌者也就上钩了,后来县衙果然依此抓住了罪犯,疑案立破。
仔细探寻包拯的事迹,他不畏强权、洁身自好的品质,确实不愧于他在民间拥有的“高人气”。但仅有一项断案记录,却与我们熟知的断案如神的包公形象有着很大差距,对于这个“人设与本人不符”的问题,我们需要来看看,后世到底是如何在史实的基础上,把包拯演绎成“包青天”的。
左图为开封府内的包公像;右图一为开封府大堂,摆放着龙头、虎头、狗头三铡;右图二为影视剧中的包公经典形象,即肤色黝黑,额头有月牙。
戏说不是胡说后世如何“制造”包公
在包拯身故之后不久,就有部分文人将他的事迹改编成笔记小说,但尚不成体系。直到后代说书艺人及话本的描绘渲染,包公的形象才慢慢地建立。
早期的包公话本,包公其实并不是主角。以《合同文字记》为例,这个话本讲述了主人公刘安柱念及孝义,对伤害自己的伯父母以德报怨,朝廷因为他的孝道,封赏其官职的故事。在这个话本里,包公仅作为判官的形象出现。但即便不占主要地位,此时的包公也已经有了一个模糊的形象。他在故事最后断定案情,主持公平正义,已然从庙堂之上走向了普通民众。
到了元代,蒙古铁骑南下统领中原,民族和阶级矛盾逐渐白热化,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有苦难言、有冤难诉,人们渴望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