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sher综合症PPT演示幻灯片.ppt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usher综合症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康复科 怀志刚 主讲内容 流行病学 概念 典型征象 发病机制 治疗 流行病学 1985年由Davies首先描述并提出【在国内被译为“倾斜综合征”、“中线偏移征”或者“身体不成直线”】 据统计,1996年哥本哈根卒中研究报道其发生率是5%一10% 概念 Pusher综合征(Pusher syndrome),也称瘫痪侧倾斜综合征,是指一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特殊行为模式,表现为在所有体位都强力地向偏瘫侧倾斜,并抵抗使体重向身体中线或过中线向非瘫痪侧移的校正。 典型征象(左侧为瘫痪侧) ①头转向右侧,同时向右侧移.即从右肩到颈的距离明显缩短。偏瘫数月后,颈部可能僵硬到几乎不能活动。 ②患者对从其左侧接受刺激的能力,如对视觉、触觉、运动觉及听觉刺激的接受能力均明显降低。 典型征象 ③躺在床上,患者用健手把住床边,担心掉下来。 ④坐位时,左臀部负重,右侧躯干明显缩短。坐在轮椅上,身体靠在轮椅左侧坐。试图把重心向右转移会遇到阻力。 典型征象 ⑤床椅转移困难。把患者转移到放在其健侧的椅子上尤其困难,其右手和右腿有力地向运动的反方向推。 ⑥站立时,患者整个重心偏向左侧,姿势歪斜,甚至治疗师都难以保持患者直立。 典型征象 ⑦行走时,重心不易向右侧转移,患腿屈肌占优势,伸肌支持不充分,患腿迈步困难。 ⑧患者学习自己穿衣、梳理等一般的日常生活活动都相当困难。 发病机制 1、1985年 Davies最初报告认为PUSHER综合征与顶叶受损后严重的对侧空间忽略有关。 2、1994年 纲本和 报告认为PUSHER综合征与单侧空间忽略及运动不连贯、 失认、 痴呆等广泛病变有关。 3、1995年 古泽正道 也有报告认为是由于脑组织广泛性损害后高级神经中枢的运动功能整合能力障碍, 导致躯干左右侧和瘫痪上下部位相反神经支配的障碍。 发病机制 4、1996年Pederson哥本哈根卒中研究 表明,Pusher 综合征与内囊后肢受累引起感觉通路受损有显著关系, 但尚无确切的研究证明某一部位或更多的部位是充分又必然产生PUSHER综合征的病灶。 5、1996年 Patricia 一般认为右脑损伤后, 左侧偏瘫患者出现PUSHER综合征较多, 估计与大脑半球功能定位相关 。 发病机制 6、1998年 刘世文关于Pusher现象的症状学研究 大面积脑损伤时 Pusher现象发生率增高,认为其产生原因与大脑整合障碍有关; 右脑损伤时出现Pusher现象机会多,可能与功能定位有关。整体性训练法有助于出现Pusher现象患者的康复。 发病机制 感知觉输入的减少又加剧了这种失平衡现象由高到低可归纳如下顺序:颞(11例)、额(7例)、顶(3例)、枕(3例)、丘脑(1例)。 16例Pusher症中伴有单侧空间忽略症为9例(56.30%),其中左侧7例,右侧2例,余下7例未见单侧忽略表现(43.7%)。半侧空间忽略症是否为独立存在的症状尚无定论。 发病机制 7、2002 Perennou 等认为有Pusher综合征的病人与无Pusher综合征的病人在感觉缺失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治疗 一、运动想象疗法: 把床椅进食、整容、穿衣、转移等项进行动作分解,在完成动作前先让患者回忆这些动作,再说出每项活动包括的各个步骤,用以指导其行动。 治疗 二、感知觉训练: 治疗过程中强化对患者的视觉、躯体感觉和前庭感觉的感觉输入,并给予脊柱、踝及髋等的运动,使患者的感觉和运动系统更好的协调。纠正视觉性垂直定位障碍,如纠正头的非瘫痪侧屈曲倾向、保持正中位, 治疗 三、循序渐进治疗方法 (一)仰卧位 ①恢复头部运动,维持全关节的被动运动,利用颈紧张反射来纠正头部的倾斜。 治疗 ②叩打偏瘫侧躯干肌,提高其肌张力,增加躯干侧屈肌的活动。 ③体轴回旋运动:患者侧卧位,背向治疗师,偏瘫侧位于上方,治疗师一手扶其偏瘫侧肩,另一手扶其偏瘫侧髋,扶肩手向前推,扶髋手向后拉,使肩与髓做反向运动; 治疗 ④由仰卧位至床上坐位转移以及由床上坐位向仰卧位转移,以训练患者躯干屈曲肌群的向心、离心性收缩控制功能; 治疗 ⑤核心稳定性训练:仰卧,双下肢置于不稳定的球上,进行抬臀训练; 治疗 (二)坐位训练: ①下段躯干选择性屈伸;向健、偏瘫侧旋 转;向健、偏瘫侧侧屈 ②坐位平衡训练:平衡保持、自动态平衡、它动态平衡

文档评论(0)

WJDT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