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生理科学家:中国红十字会抗战救护总队.pdf

抗战中的生理科学家:中国红十字会抗战救护总队.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抗战中的生理科学家 烽火仁心,战地天使 ——追忆中国红十字会抗战救护总队创建者林可胜先生 王佳轩(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1710 班) 罗自强(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系) 林可胜,祖籍福建海澄,1897 年生于 新加坡。其父亲林文庆是著名医师,曾任厦 门大学校长,母亲黄端群是清末民初著名革 命家黄乃裳的女儿,姨父伍连德是中国检疫 防疫事业的先驱者。林可胜先生是我国现代 生理学的主要奠基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科 学家之一,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协和医学 院第一位华人教授兼系主任。作为蜚声国际 的生理学家,林可胜先生在消化生理学与痛 觉生理学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秉持严谨科研精神的同时,他满怀赤 诚的爱国精神,在全民族反侵略抗日战争中身先士卒,积极组织战地 救护,创建并发展了中国红十字会抗战救护总队,在中华民族解放的 伟大事业中青史流芳。 中国生理学奠基者 林可胜教授对于中国科研的发展功不可没。林教授在北京协和医 学院任教期间,培养出了一批生理学领域的人才,创建了“中国生理 学会”并任首届会长,还创办了英文版的《中国生理学杂志》,凭借 林教授的严谨审查和严格要求,该刊物成为我国具有国际水平的少数 科学刊物之一,当时的林可胜年仅三十岁。 在当时的中国,林可胜教授是少数能开展高水平科研的科学家之 一,他的研究成果位居国际同类成果前沿,代表当时世界最高水准。 早在上个世纪20-30 年代,他就因发现“肠抑胃素”而著称于国际医 学界。后来,他在疼痛生理学领域的一系列研究也令人瞩目。 晚年的林教授为了研究阿斯匹林的镇痛作用,他把缓激肽注入自 己的血管中,使身体产生剧烈的疼痛,然后再用阿斯匹林来镇痛。他 通过一系列精巧的实验证实,阿司匹林是在外周发挥镇痛作用的。实 际上,林教授在自己身上做实验绝非仅此一项,著名的组织胺刺激胃 分泌的实验,就是他在自己身上做的。 中国红十字会抗战救护总队创建者 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林可胜教授义 无反顾地与他钟爱的学术研究暂别,毅然奔赴抗日的最前线。他在武 汉组织了中国红十字总会救护队并担任首任总干事兼救护总队长,为 民族抗战贡献力量——这段白衣烽火传奇就此展开。 在此之前的几十年里,中国一直战乱不断,缺乏战地医疗服务的 问题,在抗日期间空前严重。在中国五百万的军队中,只有不到一千 名合格医生,而护理人员的医学知识匮乏到对于医疗救助的认识仅来 源于几个星期的换药经验。由于缺乏专业的战地医护人员,士兵一旦 负伤,就很难得到正确及时的医疗救助。大部分重伤员在到达伤兵收 容站的路途上就已经死亡,甚至一场战役结束时,大量的伤兵被遗弃 在战场上。 林可胜先生便是在这样紧急危难的时刻受命,开始了战时医疗救 助的伟大事业。 1938 年春,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部在汉口成立。 最初成立的救护总队 图片来源:央视纪录片《大后方》 成立之初,救护总队面临着重重困难,由于国民政府经费缺乏, 最大的难处是人手、资金不足和药械短缺。林可胜先生以自己的国际 声望,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中国争取到了大量的国际援助。 同时,他还积极动员朋友、同事和学生等年轻优秀的医护人员加 入到医疗救护的队伍里来。逐渐,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护士开始离开他 们出生的城市,从日本人统治下的北方和沿海地区向长江上游前进。 在炮火声中,他们穿越山脉、河流、荒芜的原野和无路的山谷,希望 用手术刀挽回更多同胞的生命。 这些优秀人才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是留学于国外医科大学的医 学高材生; 二是协和医院医护人员及毕业于国内协和、同

文档评论(0)

恬淡虚无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思想,有文化,有信念的人。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有缘学习更多关注桃报:奉献教育,点店铺。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