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次危机》读书笔记.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的农村会消失吗?——读《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 曾橙2015.10.17 关于作者: 温铁军,著名经济学家、“三农”问题专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教授,乡村建设中心主任、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环保部、商务部、国家林业局、北京市、福建省等省部级政策专家和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 2012年12月8日,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正式揭牌成立。温铁军教授担任执行院长, \t "/_blank" 卢作孚、 \t "/_blank" 梁漱溟、 \t "/_blank" 晏阳初三位中国乡建运动先驱的后人 \t "/_blank" 卢国纪、 \t "/_blank" 梁培宽、晏鸿国担任名誉院长。 温铁军可能最早在1985年左右提出“三农”问题的研究思路。温铁军强调“三农”问题不是“农业、农村、农民”,而是应该将顺序调换过来,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农民在‘三农’问题中是第一位的”,农业问题只是派生的。 代表作品:《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我们到底要什么》《四千年农夫:中国、朝鲜和日本的永续农业》。 关于内容: 中国作为资本主义后发的国家,拥有巨量的人口和土地,以及异于西方的传统意识形态。中国在没有进行西方式的“海外扩张式资本原始积累”的情况下就开启了本国的现代化,因此,中国的问题和模式也不能简单地用西方的意识形态来解释。? 温铁军认为,共和国自1949年建国以来已经有4次对外引资和连带发生的8次与国家工业化不同阶段特征有关的城市经济危机:改革前后各有3次属于内生型危机,新世纪纳入全球化以来则有2次输入型危机。 其与西方特色工业化长期向外转嫁成本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在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结构对立的基本体制矛盾约束下,发生的是内向型的制度成本转嫁:凡是能向农村直接转嫁危机代价的,则集中于城市的产业资本就可以实现软着陆,原有体制也就得以维持;凡是不能向农村直接转嫁代价的危机就不得不在城市硬着陆,从而导致整个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因此作者认为,必须重视“三农”问题,它是重要的“劳动力池”和“资金池”。只有农村保持稳定发展,中国才能得以在经济危机时向农村转嫁风险,保证经济在城市“软着陆”。? 成本转嫁论:西方特色的资本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造成的危机代价,主要是向殖民地和发展中国家转嫁,这是导致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主要原因;而中国则在城乡二元体制制约下,对内(即农村和中西部地区)转嫁发展成本和经济危机的风险。 1958——1976:工业化初期的3次危机及外资外债背景 危机一:1958—1960苏联大规模撤资以后? 发生背景:(1)朝鲜战争爆发,导致新中国第一次对外引资:对苏联的设备引进和对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全面借鉴;(2)1957年苏联撤资,外债压力。(3)1958年起,中央鼓励地方自主工业化,大办“五小工业”(小煤矿、小钢铁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和小机械厂),以地方资本和劳动力大规模投入替代外国资本。地方财政赤字上升。?由于缺乏历史经验,出现了没有任何技术与管理的“大跃进”。    2.后果:国家财政赤字急速上升,依靠国家投资拉动的工业体系失去资金来源。?    3.解决:(1)1961年政府不得不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动员上千万城市人口到农村生产自救(上山下乡),以弱化城市失业的巨大压力,这是集中在城市的国家产业资本得以通过“排斥劳动”来实现软着陆的基础性条件。其中,56年完成的社会主义改造,建成以“城市单位和农村合作社”为基本单元的社会组织体系。(2)政府“部分退出”不经济的农业,允许小农村社制经济部分地推出“集体化”。? 危机二:1968—1970三线建设的影响?    1.发生背景:(1)外债:1968年彻底偿还苏联债务。(2)20世纪60年代周边地缘环境紧张,相继发生了“反攻大陆”、中印边境战争、印度支那战争。(3)1965年开始三线建设:宁可遭受损失也得把沿海容易遭受军事打击的基础工业转移到内地,形成国家工业“大三线”(沿海的一线、中部的二线、西部和西北部的三线并存)的战备经济模式。1965-75年间国家投入一半以上的基建资金进行三线建设,却几乎不产生经济效益。    2.后果:外债压力和国家加大投资,财政赤字上升,经济增长乏力(国家投资主动力)。?    3.解决:(1)1968-70年全国千万青年下乡。(2)兵工厂和三线建设少量招工。? 危机三:1974-1976四三方案以后?    1.发生背景:(1)美国单方面放弃布雷顿森林体系,同时解除对华长达20年的经济封锁。(2)1972年周恩来提出“四三方案”,引进43亿美元

文档评论(0)

_______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