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设计方案图纸.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图纸 【篇一: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 附 5 张图纸】 第一章矿区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 第一节矿区概述 一、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区内交通极为便利。京沪铁路大动脉纵贯井田中部,从东滩店车站 起,南去邹城 6km ,徐州 162km ,上海 818km ;北去兖州 14km , 济南 156km ,青岛 549km 。另有兖新铁路支线,西去济宁至鲁西南 菏泽和河南新乡,与京九铁路和京广铁路联网;东去有兖石铁路专 线至石臼港 308km 。公路四通八达,有 104 国道、京福高速公路、 邹兖公路、济兖公路和济邹公路分别从井田东部、中部、南部和西 部通过。京杭大运河由济宁市西流过,一般能通航 85t 小轮,一、二 月份水位变浅,不能通航。 二、地形特点及居民点分布 区内为第四系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地面标高 +42.46~+54.58m ,地 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坡度极为平缓。 矿区范围内分布有大小村庄 15 个,大部分分布在井田边界。另外, 在矿区南部有大片职工住宅区。 三、工农业生产和原料及电力供应 矿区内工业以煤炭为主,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间杂有 果园、桑园、菜园和苗圃等。 本矿井建设期间,所需要建设材料,除钢材、木材和部分水泥需由 国家计划供应外,其它砖、石、砂等土产材料,均由当地供应,满 足建设需要。 矿区已建有 110kv 罗广区域变电所,向本矿井供电的两回 35kv 输 电线路已建成送电。 四、矿区气候条件 本区属温带季风区的海洋 —— 大陆性气候。根据邹城市气象局 1959 —1999 年气象资,历年平均气温 17.9℃,最高气温 40.3 ℃, 最低气温 -18.3 ℃。历年平均降水量为 708.14mm ,年最大降水量为 1263.8mm 。区内冬季多北风,夏季多南风,最大风速 16m/s 。冰冻 期为十二月至次年三月,最大冻土深度 0.27m 。 五、矿区水文及工农业供水 区内主要河流有白马河及其支流泥河,纵贯全区,向南流入南阳湖, 皆属季 节性河流。白马河全长 76km ,河床宽 10~420m ,曾测得最大流量 为 568m3/s ,流量随季节变化,由干枯断流至洪水泛滥,与第四系 有水力联系。在东滩井田范围内,白马河长 7km ,并有支流泥河和 友谊河。井田内白马河河床宽 20~90m ,河堤经加固后实测标高为 +45.50~+52.91m ,历年最高洪水位为 +39.62m~+60.87m 。 本矿区 工业及生活用水的主要供水水源为第四系上组砂岩层水和矿井净化 水。水质类型为 hco3 —ca —na,矿化度 0.37g/l 。供水水源的取水 方式采用管状井分散取水。矿井每日排水量约为 4500 m3 ,全部进 入污水净化站进行处理,净化水主要用于井下防水注浆、洒尘、电 厂冷却、洗煤厂补充用水。 第二节井田地质特征 一、井田地形及勘探程度 二、井田煤系地层 兖州煤田含煤地层为中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 下部山西组。 1、中石炭统本溪组( c2b ) 本组与下伏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呈假整合接触,顶界至十二灰顶面为 界,全厚 29.6~38.36m ,平均厚 34m 左右。岩性主要由灰色至乳白 色石灰岩、浅灰至灰色铝质泥岩、粉砂岩和杂色铝质泥岩组成,属 小幅度震荡频繁的滨海 ~浅海沉积环境;在短暂海退时,沉积了两层 薄煤层,均无工业价值。 2、上石炭统太原组( c3t ) 本组与下伏中石炭统本溪组呈假整合接触,顶面至山西组分界砂眼 底面为界,全厚 174~218m, 平均厚 184.74m ,一般厚度 180~190m 。 区内保存完整,未受侵蚀,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岩相旋回和粒度韵 律清晰、稳定。岩性主要为深灰至灰黑色粉砂岩、泥质岩、灰色铝 质泥岩、灰绿至灰白色中、细砂岩,含薄层石灰岩 10 层,煤层 24 层。其中主要可采煤层有第 16 上、17 煤层,局部可采煤层有第 6、 15 上、18 上 2 煤层。石灰岩中三灰和十下灰两层较厚,层位厚度稳定, 为全区煤层对比 的主要标志层。据岩性、岩相及其沉积特征分为上、中、下三段。 (1)上段 第三层灰岩以上至山西组分界砂岩底界为上段,厚 35~45m ,一般 40m 左右。沉积环境为宁静的滨海平原沉积,岩性、岩相稳定,以 深灰色、灰黑色粉砂岩、泥质岩为主,含煤三层,即 4、5、6 煤层, 第 6 煤层局部可采。 (2)中段 第三层灰岩至第十下灰岩以上为中段,厚 100~120m 。沉积环境为 小幅度震荡 频繁的滨海平原沉积,岩性、岩相有一定变化,相律不明显,结构 复杂,灰岩、煤层多而薄,中下部含可采煤层一层,即 15 上煤层。 (3)下段 第十下灰岩以至本溪组十二灰顶界为下段,厚 35~40m ,为宁静的 滨海平原沉 积,岩性、

文档评论(0)

150****09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