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认识传播过程.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授课教师:罗兵 你认识她吗,如何认识的? 你知道她的详情吗?从何得知? 中国好声音·吉克隽逸的信息传播过程。 Contents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 1.传播者。 又称信源。即传播行为的引发者。传播者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 2.受传者。 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受传者同样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 受传者和传播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在一般传播过程中,这两者能够 发生角色互换。 一、如何理解传播过程?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 3.讯息。(传播内容) 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  4.媒介。 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邮政系统、电话系统、大众媒介系统、互联网络系 统,都是现代人常用的媒介。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 5.反馈。(传播效果) 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体现社会传播的 双向性和互动性,不同媒介的性质决定了反馈的速度和质量。 美国传播学家 D ·伯洛(1960 年)首先提出将传播作为一个过程来研究。伯洛的传播过程 观点:  传播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 传播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结构体;  传播过程的本质是运动。 传播是由多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结构的信息流动过程。 二、线性模式 拉斯韦尔的五 W 模式 单向的传播。中国的政治宣传、国家形象传播。传播效果如何? 与线性模式对应的传播理论——魔弹论 香农-- 韦弗模式:  《通信的数学理论》,从电报通信中发展起来,但它能用来解释人类的一般 传播过程,成为其他许多传播模式的基础。  香农和韦弗的“数学”模式贡献在于发现了传播的负功能——噪音. 线性传播模式的缺陷:  忽略了反馈;  忽略了外部环境。 用文革时候的宣传方式对现代在的中国人进行传播,难免失败。(重庆唱红打黑) 三、控制论模式 维纳的控制论模式:  维纳第一次揭示了信息传播的双向性特质,提出了“控制”与“反馈”的概 念。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优点: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做是传播行为的 主体。 缺点:1.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平等的关系中,与传播现实不符。2.能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 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但不适用于大众传播。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德弗勒环形模式(适用范围比较普遍) 传播过程的特点:  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传播即讯息的流动。  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作用各有先后次序。  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传播过程的结构即该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相 互关系的总体。 四、系统传播过程 传播过程的宏观系统认知 网络水军现象:传播背后的经济或政治利益。 赖利夫妇 1959 年从社会学角度提出,大汇总传播是各种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系统,最早提出 了在社会系统框架之中的传播系统模式。 这个模式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 系统的本质特点:  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 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  2、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 3、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 4 、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 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莱茨克模式  赖利夫妇的模式揭示出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互动过程。然而,这种互动并 不仅仅是有形的社会作用力之间的互动,而且也是无形的社会作用力—— 社会心理因素之间的互动。  德国学者马莱茨克 1963 年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一

文档评论(0)

汪汪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