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工艺学》6吸附法.pdf

《生物制药工艺学》6吸附法.pdf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8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 吸附分离法 1  掌握吸附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各种因素对 吸附的影响。  熟悉常用吸附剂的性质和使用要求,通过 了解一些实例加深对吸附法的理解。  层析法也称色谱法,是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Michael Tswett发现并命 名的。他将植物叶子的色素通过装填有吸附剂的柱子,各种色素以不 同的速率流动后形成不同的色带而被分开,由此得名为“色谱法” (Chromatography) 。  后来无色物质也可利用吸附柱层析分离。  英国生物学家Martin和Synge。他们首先提出了色谱塔板理论。  1944年出现纸层析以后,层析法不断发展,相继出现薄层层析、亲和 层析、凝胶层析、气相层析、高压液相层析等。  1903年,碳酸钙分离植物色素  概念:利用吸附作用,将样品中的生物 活性物质或杂质吸附于适当的吸附剂上, 利用吸附剂对活性物质和杂质间吸附能 力的差异,使目的物和其他物质分离, 达到浓缩和提纯目的的方法。 是物质分子在两相界面上浓度的增加,由 界面分子的 “不饱和力量”引起  特点: 简便,廉价,安全 较少引起生物活性物质的失活,能分离性 质相近的化学物质 天然吸附剂选择性不高,收率低  “正吸附”、 “负吸附” 应用 • 吸附分离操作的应用范围很广,既可以对气体或 液体混合物中的某些组分进行大吸附量分离,也 可以去除混合物中的痕量杂质。 • 日常生活: 木炭吸湿、吸臭;防腐剂;吸湿剂(硅胶) • 化工领域: 产品的分离提纯,如制糖品工业,用活性炭处理 糖液, 吸附其中杂质,得到洁白的产品。 • 环境领域: 水:脱色脱臭,有害有机物的去除,金属离子, 氮、磷 空气:脱湿,有害气体,脱臭 特别适合于低浓度混合物的分离 一、吸附作用 物质从流体相(气体或液体)浓缩到固 体表面从而达到分离的过程称为吸附作用 (adsorption),在表面上能发生吸附作用 的固体微粒称为吸附剂 (adsorbent),而 被吸附的物质称为吸附物 (adsorbate)。 吸附类型 亲和吸附-利用吸附液中特异性的配体和吸附剂中的配 基之间的具有特异性的亲和力而进行的吸附.有高效特异性 离子交换吸附-吸附剂的表面为极性分子或离子组成, 它不仅会吸引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而形成极性吸附,同时 吸附剂内层的离子还会与溶液间的离子发生离子交换 化学吸附- 由吸附剂和吸附物之间的电子转移生成化 学键(价键力),发生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吸附作用,具有显著 的选择性.速度慢,过程可逆,能量大,单分子层吸附. 物理吸附-吸附剂和吸附物通过分子间引力(范德华 力)所产生的吸附作用,是最常用的一种吸附作用.一般无选 择性.可以是单分子层或多分子层,但一般为多分子层吸附. 吸附热较小,在低温下也可进行,吸附是可逆的,吸附和解吸 的速度都较快,容易达到平衡. 特征 特征特征 表面能降低, 靠吸附质离子 吸附剂与吸附 吸 分子间力 物理吸附 为放热反应; 与吸附剂表面

文档评论(0)

知识的天空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电子工程技术工程师持证人

推荐自动化、电气、仪表、工程、医学等精品培训教程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6月07日上传了电子工程技术工程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