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设置问题.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合理设置问题 激发学生探究 课改以来,课堂越来越开放,更能了解到学生对知识了解的程度。在讲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时,学生在预习讨论时的一段对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学生甲:a是什么意思?还能是a-p吗?她意思到自己说的不对,又说:是a的-p次方吗?学生乙:不对,它还没有1大,1就是最小的次方了,你怎么能说是a的-p次方呢?学生甲:那p到底代表什么?”这时我在教室转的时候还发现,在教材《七年级下册》23页填空时大部分同学所填的都是,1=10,0.1=10,0.01=10,0.001=10。显然他们是把幂的意义和乘法的意义混淆了。一番讨论后,有同学写出1=10,0.1=10,0.01=10,0.001=10时,他的解释是:指数是0.1=10÷10=10=10,所以是-1个10,在这里对负数的理解又出现了错误。这些都说明,我们的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从而导致一连串的错误,以至于对后续学习带来了麻烦。 这些问题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觉得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概念,仅靠学生预习,老师讲解,这也只是浮浅的理解。按照新课标要求“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知识的发展过程,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加深对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的理解。以下是我在课堂上的一些尝试,不妥之处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在讲科学记数法时,通过预习有的学生可以回答3800000=3.8×10,但是他们说不出理由来,我也没有立即给他们说出规律,而是在他们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给了他们一组填空题,10=10,100= × =10,1000= × × =10,10000= × × × =10……,38=3.8×10,380=3.8×100=3.8×10,3800=3.8×1000=3.8×10….,这个时侯他们自己就可以总结规律了。针对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我做了这样的补充讲解,0.1=10可以理解为:0.1==10,0.01==10……10只是一种记数的方式,根据正数和负数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10表示分子上有一个10,而10则表示相反的意义,表示分母上有一个10,10表示分子上有两个10,而10则表示分母上有两个10.不能理解为是-1个10,-2个10.所以,就是我们记0.1=10,0.01=10,0.001=10….,这样在后面的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时,就可以自己解释理由了。 在讲完全平方公式时,讲完第一课时觉得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不是很好,最普遍的现行是:学生经常把完全平方公式写成(a+b)=a+b,这也难怪,前面我们讲了积的乘方(ab)=ab,前面又讲了平方差公式,都会影响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我们的教材很到位,在第二课时马上设置了一个问题:一位老人非常喜欢孩子。每当有孩子到他家做客时,老人都要拿出糖果招待他们。来一个孩子,老人就给这个孩子一块糖,来两个孩子,老人就给每个孩子两块糖,……(1)第一天有a个男孩去了老人家,老人一共给了这些孩子多少块糖?(2)第二天有b个女孩去了老人家,老人一共给了这些孩子多少块糖?(3)第三天这(a+b)个孩子一起去看老人,老人一共给了这些孩子多少块糖?(4)这些孩子第三天得到的糖果数与前两天他们得到的糖果数哪个多?多多少?为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我首先让他们凭自己的第一感觉回答,第三天和前两天的糖果数相比,认为一样多的举手,有一些同学不假思索就举起了手,还有一些同学举起手又放下,左看看右看看还在犹豫。这时我就让同学们回答:到底一样吗?有一个同学能说出:根据(a+b)=a+2ab+b知道第三天的是(a+2ab+b)块,而前两天得到的一共是(a+b),所以第三天的多了2ab块。看着同学们的表情,觉得大部分同学不是很明白。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比如,第一天是3个男孩,第二天是4个女孩,这两天老人一共给了孩子3×3+4×4=25(块)。而第三天他们一起去了,他们一共得到多少块糖?多了吗?请说出理由。通过小组交流,学生大部分明白了。紧接着我又把教材40页的问题做了一下改变,问大家: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实验田,边长增加b米后,面积增加了多少?画出图像,并解释说明。再一次通过图像,直观的让学生感觉到a+b≠(a+b)。看着学生的表情,我知道他们这时已经真的理解完全平方公式(a+b)=a+2ab+b了。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讨论,边长增加b,面积增加多少时,有一个组提出了如果边长增加2b,面积增加多少呢?我顺着他们的思路,把图像扩展到了,边长增加2b、3b…时,面积增加了多少?得出了(a+2b)=a+4ab+4b,(a+3b)=a

文档评论(0)

3344483c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