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方面的方法论建构.doc

关于推进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方面的方法论建构.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推进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方面的方法论建构 一、平行研究的兴起及其方法论的问题 “平行研究” (parallel study) 的理念是由美国学者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来的, 并引发了美法学者关于比较文学到底“是什么”、应该“做什么”和究竟“怎么做”的长期论争。这段历史我们比较熟悉, 无需在此赘述。韦勒克、雷马克等美国学者将探讨“文学性”或“美学价值”作为比较文学的中心问题与首要任务, 并以此来矫治早期法国学派在学科定位、疆域划分、方法建构等方面的过于机械与僵化, 这自然有其合理之处, 但同时也需指出, 他们在执着于理论“综合”的同时, 大都疏于方法论的建构, 甚至否定比较文学具有独特方法。在这批美国学者里, 似乎只有阿尔德里奇 稍微注意到平行研究的依据---可比性问题。他指出, 在美学视角下进行的平行比较 更重视“相似或契合” , 这种“没有接触的类似” 可使研究更多地关注“主要作品” (按:这是针对法国学派重视“次要作品”的主张而言的) 并探讨其艺术创造的过程;不过他接着又指出, 不必纠缠于方法论的问题, 相比于内容, 方法只是次要的问题 .倒是从19世纪末直至20世纪中叶, 维谢洛夫斯基 、日尔蒙斯基 等俄苏学者所倡导的“历史比较诗学”对于“类型学相似”及其深层原因与规律的探讨, 更具有平行研究的方法论启迪意义 (吴泽霖27-38;刘宁250-268) . 我国现代学者在中外文学“平行研究”及其方法建构方面主要表现出两个倾向:一是求同、求通的“比较”或“阐发”, 如钱钟书的《管锥编》, 无论是在“针锋粟颗”处的剔抉爬梳, 还是在东海、西海间求取“三隅之反”, 进而追讨“放而成山河大地”的共同“文心”和“诗心”, 他要“打通”的正是彼此之间没有事实关联的文学与诗学---主要是借助“比较”来清除遮盖了中西共同“文心”“诗心”的各种“迷障” .另一种是求别、求异的“对比”.这种论述更多, 特别是经过甲午战争、庚子事变之后, 晚清民初一批具有世界视野、对西方文化具有较深认识的中国学者, 无不热衷于此, 如从最早的郭嵩焘、严复, 到梁启超、王国维, 再到陈独秀、胡适、鲁迅, 等等。这批早期中国学人的中西比较话语, 大体而言, 贯穿着一个不约而同的价值设定:作为“对角” (counterpart) 的“西方文化”优越于中国文化。 《比较如叶维廉的 当然也存在一种兼顾同异的主张, 在这两种倾向之间, 诗学》便是一例。叶氏虽然希望借助比较, 最终要求得对于“共同的美学规律”和“共同的美学据点”的认知, 但他始终指明中西文学与文化理应通过“互照、互对、互比、互识”来“同异全识”:所谓“借异以识同, 借无而得有”, 是说“同异”“彼此”是相反相成的一对, “彼”乃“此”之“不可或缺的合作者” .这种研究及其方法论的应用比较少见, 不是现代中西文学平行研究的主流。 我感到, 对于“平行研究”, 不管其归旨是“求同”还是“求异”, 中外学者都对之具有很大程度上的戒惧心理或不以为然的轻视心态。学界一般认为, 这种研究的“信用”是可疑的。早在1932年, 国学大师陈寅恪便主张, “中外文学比较”应只限于诸如“白乐天等在中国及日本之文学上, 或佛教故事在印度或中国文学上之影响及演变等问题”, 才能“符合比较研究之真谛”, 因为这种研究的对象可以具有“历史演变及系统异同之观念”, 而像“荷马可比屈原, 孔子可比歌德”, 甚至“古今中外, 人天龙鬼”之类的论题, 往往“穿凿附会, 怪诞百出, 莫可追诘”, 甚至造成“认贼作父、自乱其宗统”, “无所谓研究之可言” ;换言之, 在陈氏看来, 此种研究根本就没有“信用”可言。有的当代学人指出, “平行研究”很容易落入“两极化思维”的陷阱, 容易以偏概全、将问题简单化而忽视文化内部的丰富多样性, 最终造成价值判断上的失当和“文化特性的误传” .应该说, 这些看法代表了学术界对平行研究的基本担忧。一位笔者很敬重的比较文学界老学辈, 甚至私下向笔者表示“平行研究是假命题、伪学术” (此处恕不注出) . 历史是复杂的。早在晚明西方文化初入中土, 中西之间的“平行比较”便已寖然展开;至晚清民初, 近现代中国之“自我”重建的伟大工程, 其基本架构完全仿效了西方的图式, 而中西之间的“平行比较”, 在推助“旧我”向“新我”的转型过程之中可谓甚有功焉, 岂可轻易抹杀?当然, 这种平行比较难免笼统粗泛。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 汤用彤即把包括梁启超《欧游心影录》、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在内的中西文化比较论着视为“浅隘”之论, 批评这些研究“求同则牵强附会之事多, 明异则入主出奴之风盛”, 是学术与文化之“衰象”的症候 (汤用彤20-23) , 但是贬低并非是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