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公开课教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题序号 24 授课班级 报关11402;造价11401 授课课时 2 授课形式 讲授 授课章节 名称 《五人墓碑记》 使用教具 教科书 教学目的 1、了解碑记类文体常识及作者。 2、积累一些古代汉语知识,如重点实词、虚词,常见的特殊句式等。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4、理解“义”既是五人的精神核心,也是全篇的纲领。 5、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2、理解“义”既是五人的精神核心,也是全篇的纲领。 教学难点 1、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2、理解“义”既是五人的精神核心,也是全篇的纲领。 更新、补 充、删节 内容 课外作业 1、练习归纳本文中的重要文言现象2、《学习指导与训练》上的题目 教学后记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五人之 死:“激于义而死”、“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义举”意义: (1)打击“株治”,功在民众。(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2)挫败阴谋,功在国家。(大阉亦逡巡畏义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作者的生死观、全文的主旨。 其他义举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葬之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3)众人——不能堪,抶而仆之 (4)有贤士大夫——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5)予与同社诸君子——哀徒有其名而记之 作者的用意:(1)从正面烘托五人之“大义”。(2)五人是成千上万的匹夫之义的代表,正所谓“匹夫尚义社会兴,匹夫丧义国家亡”,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不义之举 (1)缙绅——易其志 (2)高爵显位——辱人贱行 作者的用意:与五人之“义举”形成鲜明对比,从反面反衬、突出五人之“义”。 小结:“义”是五人精神的核心,也是全篇的纲领。 课 堂 教 学 安 排 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 导入2分钟 检查预习10分钟 研读课文 75分钟 小结、布置作业3分钟 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个成语叫“舍生取义”,大家应该理解它的含义吧。(指为正义而不惜牺牲生命)孟子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就是说,“义”高于一切。“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义”,三国时期的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为了“义”,梁山好汉们“路见不平一声吼”;为了“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为了“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义士”文章——《五人墓碑记》,接受五位义士的洗礼。 二、检查预习(结合导学案) 1.什么是“碑记”?它有怎样的特点? “碑记”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在古代文体中属于杂记。在表达方式上常常是将记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 作家简介以及《七录斋集》的由来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省太仓县)人。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张溥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张溥读书有一个习惯:每读一篇文章,总是先抄录下来,背诵一遍,然后烧掉。随后重抄一遍,再背诵,再烧。如此反复7次,把这篇文章背熟。因而他的书房名为“七录斋”,他的文集名为《七录斋集》。 3. 背景知识介绍 明代万历、天启年间,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十分激烈。皇帝昏庸,不理朝政,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专横跋扈,排斥异己,一般正直的士大夫皆蒙其害。顾宪成等一批有识之士,在无锡东林书院以讲学为名,指斥时政,被称为“东林党”,受到人民同情。天启六年(1626年)在苏州的东林党人周顺昌因指责魏忠贤而被逮捕,激起了苏州人民久积的义愤,与差吏发生了武斗,打死了两名官差。事后,在这一事件中英勇斗争的五人,挺身自投,从容就义。这件事后,不到一年崇祯皇帝即位,阉党败势,魏忠贤畏罪自缢。苏州人民毁掉魏忠贤生前的祠堂,并在那里筑墓重新安葬了五人,并立碑以为纪念。作者就为此写了碑记。 三、研读课文:(结合导学案)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断句。 2、本文记述的是哪五个人的事?他们的身份如何?他们为何而死? 学生讨论后明确: 五义士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他们“激于义而死”,即为正义而献身。 3、如何看待五

文档评论(0)

152****62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