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案例分析《张明和王亮》.ppt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 --《张明和王亮》 CONTENTS PART 1 小组分工 PART 3 案例介绍 PART 2 分析案例 PART 4 案例总结 1 PART ONE 小组分工 小组分工 ———————— 案例分析 演讲ppt 制作ppt 2 PART TWO 案例介绍 张明是某重点大学金融系的高材生。大学一毕业就在一家大型企业找到了令同学们羡慕的工作。对这份工作张明自己也很满意,不仅专业对口,收入也很理想。张明开始了自己日复一日的职业生涯。转眼两年过去了,张明对自己的工作也早已应对自如。他每天都按部就班地完成分给自己的任务,尽量不主动去参与分外的事。五年后,张明坐上了主管的位置。他开始专心经营自己的小家庭。不知不觉到了 40 岁,张明的职位再也没有得到提升。这时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张明的公司突然被另一家竞争对手收购,接着就是机构重组。张明和其他一些老同事被列入了待安置的名单里。 后来因为另一名主管不满意新的职位安排辞了职,张明才算保住了自己的饭碗。这一系列的变化让他实在难以接受,他抱怨公司没有人性,抱怨社会变化太快,抱怨政府没有完善的社保系统,他就这样一边抱怨一边工作,一直到了退休。退休那天,张明哭了,他想起自己 20 岁时曾梦想做一名优秀的财务经理,他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怎样丢掉这一梦想的。可现在他知道什么都晚了 。 王亮是一所走读大学机械系的毕业生,一没有当地户口,二没有名牌大学学历,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为了生存,王亮到一家朋友开的小公司帮忙做网页设计。虽然收入微薄,但他却非常投入,一干就是两年。这使他的朋友很感动,于是推荐他去一家跨国公司应聘,竟然被录用。新工作的职位是管理见习员,收入也不高,但王亮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中。 一年后,他完成了各部门的实习,被分配到设备保管部做技术员。因成绩突出,三年后又被提为主管工程师。后来公司全面推行 6-Sigma 管理,他被评选为项目推动小组成员,并接受专业的绿带资格培训,在项目组又做了三年。这种工作经历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能力,开阔了他的眼界。公司在南方成立分公司的时候,他被提升为华南区总经理。40 岁那年,又被提升为公司中国区总经理, 离开公司后,王亮并不清闲,因为公司还聘他为高级顾问,他还是公司董事局成员,还有很多高校请他去做客座教授。学生们向他请教成功的秘诀,他说: “其实成功没有什么秘诀,如果有也是一些众所周知的法则。我个人成功主要有两个法则:一个是态度,一个是目标。我把它叫做个人使命”。 他对大学生们的忠告是: 20 岁是你事业的起步期,如果这时你来没有自己的梦想,你将来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40 岁是你事业的飞跃期,如果此时你不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你可能永远都在起步期 60 岁,这时你并不需要特意做什么。如果你前 40 年做对了,这时你想不辉煌也难;如果你前 40 年没有做对,这时你想不凄凉也难。 思考题: 张明和王亮的际遇有什么不同,造成他们最后成就不同的主要原因在哪里? 3 PART THREE 案例分析 工作背景及经历 际遇 张明:重点大学金融系,大型企业且专业对口的理想工作。头两年工作稳定,第七年升职至主管;四十岁公司被收购重组,面临就业危机,后因另一主管辞职保住职位,生活、工作中满是抱怨直至退休。 王亮:普通大学机械系,没有当地户口,没有名牌大学学历,没有满意工作。头两年在朋友开的小公司做网页设计,朋友推荐他去一家跨国公司应聘,被聘为管理见习员,一年后实习结束分配到设备保管部做技术员,三年后被提为主管工程师。后来公司全面推行 6-Sigma管理,他被评选为项目推动小组成员,在项目组又做了三年。公司在南方成立分公司时,他被提升为华南区总经理。40 岁那年,又被提升为公司中国区总经理。举家迁到北京。十年后,成了集团亚洲区副总裁,一直干到退休。离开公司后,他并不清闲,公司还聘他为高级顾问,同时他还是公司董事局成员,还有很多高校请他去做客座教授。 人力案例分析《张明和王亮》 工作态度 张明:按部就班地完成分给自己的任务,尽量不主动去参与分外的事。抱怨公司没有人性,抱怨社会变化太快,抱怨政府没有完善的社保系统,生活、工作中满是抱怨直至退休。 王亮:虽然收入微薄,但他却非常投入;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中。退休离开公司后,他并不享受清闲,公司还聘他为高级顾问,同时兼任公司董事局成员及多所高校客座教授。 张明: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财务经理,但态度决定了一切。 王亮:认真对待每一份工作,掌握基本法则,坚持去做。 工作目标 4 PART FOUR 案例总结 这个案例让我们想到了“青蛙效应”。青蛙效应强调的便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人天生就是有惰性的,总愿意安然现状,不到迫不得已多半不愿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锦绣中华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